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特征与免疫微环境的新蓝图

文摘   2024-11-23 19:06   美国  

医学科研新动向

Proteo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ubtypes predicting chromosome instability,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11月23日>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以上。传统上,NSCLC主要根据组织学分为肺腺癌(LUAD)和肺鳞状细胞癌(LSCC),但单一的组织学分类无法准确反映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

近年来,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兴起使得通过分子特征重新分类癌症成为可能。例如,TCGA已将LUAD分为终末呼吸单元型和近端炎性型等亚型,而LSCC则被分为经典型和原始型等。然而,这些分类体系大多基于单一组学数据,忽视了分子特征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互动。此外,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显著受肿瘤分子特征影响,但现有治疗决策缺乏分子分型支持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组、乙酰化蛋白组),旨在全面解析NSCLC的分子特征。目标是识别具有预后和治疗意义的分子亚型,并揭示其生物学基础。

研究设计

多组学数据整合与亚型分析

1. 队列选择与样本来源

  • Korean NSCLC队列:研究分析了来自韩国229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的正常组织样本,收集了其临床特征、手术数据及随访信息。

  • 验证队列:包括462例患者,来自以往多组学研究的LUAD和LSCC样本。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基因组数据: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获得每例患者的单核苷酸变异(SNV)、插入缺失(InDel)、拷贝数变异(CNV)等。

  • 转录组数据:采用RNA测序(RNA-Seq),分析基因表达量和可变剪切事件。

  • 蛋白质组数据:利用串联质谱(TMT标记)获得蛋白表达量,同时分析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特征。

3. 亚型分类方法

  • 使用非负矩阵分解(NMF)算法,整合多组学数据以聚类分析NSCLC分子亚型。

  • 每个亚型的特征通过通路富集分析(GSVA)和分子网络分析进行注释。

4. 微环境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 整合单细胞RNA测序数据,评估每个亚型的肿瘤微环境(TME)特征。

  • 分析亚型与患者预后、肿瘤转移及治疗响应的关系。

核心结果

1:NSCLC分子亚型的多组学识别

1)亚型划分
  • 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分析229例韩国NSCLC患者的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识别出五种分子亚型:代谢型(Subtype 1)、肺泡样(Subtype 2)、增殖型(Subtype 3)、缺氧型(Subtype 4)和免疫型(Subtype 5)。
2)临床特征
  • Subtype 1:患者主要为女性LUAD(64%,35/55),伴EGFR和TP53突变以及全基因组加倍(WGD)事件,其CDKN2A拷贝数丢失(OR = 3.63, P = 2.35 × 10⁻²)。
  • Subtype 2:71%为LUAD(32/45),无WGD事件,EGFR突变占49%(22/45),TP53突变比例最低(6%,P = 3.1 × 10⁻⁹)。
  • Subtype 3:65%为LSCC(34/52),伴高频TP53突变(OR = 13.5, P = 4.6 × 10⁻¹⁰)和PIK3CA突变(OR = 3.89, P = 3.16 × 10⁻²)。
  • Subtype 4:转移风险最高(OR = 3.0, P = 5.6 × 10⁻³),富含缺氧相关蛋白和PI3K-Akt信号激活(P = 4.7 × 10⁻³)。
  • Subtype 5:免疫富集型,TIL相关模式显著(OR = 3.6, P = 1.2 × 10⁻²),伴KRAS突变(OR = 4.51, P = 3.53 × 10⁻²)。

2多组学亚型的验证与预后分析

1)亚型验证

  • 在验证队列(462例患者,包括LUAD和LSCC)中,发现五种亚型的特征具有跨队列的一致性,其中Subtype 4保持了与原始队列相似的分子和临床特征,占18.3%的样本(40/218)。

2)预后关联

  • Subtype 4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亚型(P = 0.0084,log-rank检验)。

  • 高磷酸化SLK (S347) 和LRRFIP1 (S581)的表达在Subtype 4中显著富集,分别与不良预后相关(P = 3.0 × 10⁻⁶和P = 1.2 × 10⁻³,log-rank检验)。

  • 尽管Subtype 4具有最高的转移率(35例有转移,8例无转移),但生存分析显示转移本身不是其不良预后的唯一原因(P = 0.95)。

3. NSCLC亚型的肿瘤微环境特征

1)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 Subtype 1和Subtype 3富含与增殖相关的LUAD和LSCC肿瘤细胞;Subtype 4和Subtype 5显著富含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其中Subtype 5的免疫浸润最为丰富。

2)组织学验证

  • Subtype 2的肿瘤呈现正常肺泡样结构,伴有低级别病理学模式(如腺泡型和乳头状结构)。

  • Subtype 4显示中等至大量的基质成分和炎症细胞浸润,而Subtype 5在约50%的样本中呈现免疫细胞密集浸润的热点模式。

  • Subtype 1和Subtype 3中高等级病理学模式(如实体型和复杂腺体型)占主导。

4. 全基因组加倍(WGD)的分子机制

1)WGD分布

  • Subtype 1和Subtype 3中WGD事件比例最高,分别为51%(28/55)和75%(39/52)。

  • WGD事件与染色体3q扩增(Subtype 3,OR = 16.4, Fisher’s检验)和细胞周期基因突变(如SOX2和TP53)密切相关。

2)分子特征

  • Subtype 1中EGFR通路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如CDK1和CDK4,FDR < 0.1),显示快速细胞增殖特性。

  • Subtype 3中,SOX2、GSK3B等3q基因扩增驱动WGD,伴随较高的肿瘤突变负担(TMB)。

3)药物敏感性

  • Selinexor(XPO1抑制剂)在Subtype 3的类器官实验中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显示其潜在的治疗价值。

5. 免疫微环境在NSCLC亚型中的差异性

1)免疫热点和冷

  • Subtype 5表现为免疫热点(HTE),富含CD8+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这些特征与更好的生存率相关(P < 0.01)。相反,Subtype 4中的TAN比例最高,提示其炎症与促转移特性。

2)免疫通路活性

  • HTE亚型中免疫通路(如TNF-α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显著激活,而冷点(CTE)亚型中代谢相关通路占主导。

3)预后影响

  • 免疫热点状态与较好的总体生存率相关,而Treg细胞的高富集可能削弱其抗肿瘤效应。

6. 新抗原和隐性MAPs的临床意义及亚型关联

1)新抗原负担分布

  • Subtype 5(免疫型)新抗原负担最高,提示其强免疫活性,与更好的生存率相关(P < 0.01)。

  • Subtype 4(缺氧型)新抗原负担最低,但隐性MAPs显著富集,与缺氧相关信号和转移特性相关。

2)隐性MAPs与预后关联

  • Subtype 5中的隐性MAPs与免疫激活通路相关,可能通过增强抗原呈递刺激免疫反应。

  • Subtype 4的隐性MAPs可能促进免疫逃逸和侵袭,导致较差的预后。

3)治疗潜力

  • Subtype 5的新抗原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个体化疫苗开发提供潜在靶点。

  • Subtype 4的隐性MAPs可能结合缺氧信号靶向治疗以增强免疫应答。

4)分子通路关联

  • 新抗原负担与免疫通路(如TNF-α和NF-κB通路)显著正相关。

  • 隐性MAPs在Subtype 4中与PI3K-Akt和HIF-1通路显著关联。


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了分子亚型的系统解析,识别出五种具有特异性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亚型。这些亚型不仅在分子特征上高度异质,还表现出显著的免疫微环境差异及治疗反应性。

1)分子亚型的识别

  • 五种分子亚型(代谢型、肺泡样、增殖型、缺氧型和免疫型)展现了从染色体不稳定到免疫热点等不同的肿瘤特征,提示肿瘤异质性的复杂性。

  • Subtype 5(免疫型):免疫浸润显著,具有高新抗原负担,与良好预后相关。

  • Subtype 4(缺氧型):转移率高,新抗原负担低但隐性MAPs显著,预后最差。

2)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

  • 亚型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及其免疫活性通路上存在显著差异。

  • Subtype 5的免疫热点特征表明其适合免疫治疗,而Subtype 4表现为免疫逃逸特性。

3)全基因组加倍(WGD)及增殖特性

  • WGD事件在Subtype 1(LUAD)和Subtype 3(LSCC)中显著富集,驱动了细胞周期基因和染色体变异的激活,为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基础。

4)新抗原与隐性MAPs的临床意义

  • 新抗原和隐性MAPs在不同亚型中的分布揭示了免疫激活与逃逸机制。Subtype 5中高新抗原负担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个性化疫苗提供靶点,而Subtype 4的隐性MAPs结合缺氧相关通路的靶向治疗具有开发潜力

-END-

文字丨本人点滴积累,如有补充,下方留言即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文

医学科研新动向
每日分享-相关领域包括:MIMIC、NHANES、SEER、GEO、TCGA、CHARLS等公共数据库最新研究成果解读。深入剖析机器学习、生信分析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