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文摘   2024-12-23 20:34   山东  


祝由

“祝由”一词,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首见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有两段原文提及祝由在医疗领域的作用。

《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灵枢·贼风论》:“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从生者,可祝由而已也”。

“祝由”一词,虽始见于《黄帝内经》,然而,“祝由”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起源更早。从现存史料来看,先秦时期,祝由疗法便已于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所谓祝由,就是古代巫医运用祝咒祷攘等手段来“祝说病由,驱邪治病”。古巫术文化与思维建构于万物有灵的前提下,认为一切生命状态均取决于不可见不可知的精气神灵的依附或离去,运用巫术手段来力求控制这种精气神灵的变化过程,是巫医治病的根据。

但祝由疗法,诞生之初,其名称非“祝由”,后世医家对其也有不同的解释。

祝说病由之意

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云:“祝说病由,不劳针石”。

清代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

明清以来,于民间流行最广的祝由专科书籍《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在其序中明确释义“祝由”为:对天祝告其(病)由。由此看来,将“祝由”解释为通过向“上天”或“神”祈祷、祭祀,从而达到解除身体疾患。

咒说病由之意

明代张介宾《类经》谓:“祝,呪(同‘咒’)同;由,病所以生也。故曰祝由”。较之上一种解释,此种说法不同之处在于,张介宾先生将“祝”解释为“咒”,明确了“祝”为诅咒之意,而“祝由”,即是对致病缘由予以诅咒,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

另外,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方书籍《五十二病方》中收录了诸多祝由方法,且多为“斩之……”,“杀之……”,“唾曰……”等。所以,“祝由”亦可理解为对致病因素予以诅咒,与其抗争,从而达到解除身体疾患的一种方法。

移精变气

从《移精变气论》来看,祝由是通过移精变气达到治疗目的。

祝由的本质并无他义,就是巫的祈神治病活动。如《灵枢·贼风》“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从表面字义来理解,移精变气就是移变精气。

王冰认为:移谓移易,变谓改变;高士宗认为:导引谓之移,振作谓之变;张隐庵认为是移易和传变;

移,转移变更。变,调理改变。故而,移变是移动、变化的意思。

王冰及清·吴昆认为精气即是精神。

高士宗认为:精气者,人身之主宰,病则精气有亏;

张隐庵认为即是精和气。

从巫而来,渐至于理

古人特别重视决定生命状态的“精气”和“神魂”,认为这是决定人体生老病死、寿命强弱的关键因素。《易传·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况,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精气是生命的根基,神魂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和凝聚形式,人的生老病死与寿命强弱取决于能否采用有效手段来控制气的变化转移,也就是“移其精神,变化脏气”。

“移精变气”说的特点是将“气”与“神”联系起来,它虽然来源于巫术思维,但却对以炼养精气为特点的生命理论技术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内经》可以说就是依据这一观点发展而来的。

《上古天真论》主张“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提倡“积精全神”的养生医疗之道。

《管子·内业》强调了神识意念之于精气的关系:“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的话说:“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上古时期,巫医本身不但具有经验性,也有实践性,二者都不可忽略。这一点对于中医学来讲,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实践才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中医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

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由于认识的深化和理性主义的勃兴,原本是巫医理论的“移精变气”说已被改造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朴素唯物论色彩的生命认识理论。

这种生命认识排斥神灵鬼怪的地位,将生命现象归结于精神性的“神”和物质性的“气”,再加上先秦医学对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生命系统的不断深入了解,一种古代独具的身心炼养方法体系,包括导引行气和房中术逐渐形成了。

什么是导引?

《庄子·刻意》说:“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庄子的这段话指出了先秦导行术的三大特征:第一,呼吸运动;第二,肢体运动;第三,功能和目的是“养形”与长寿。

什么是行气?

这是一种强调内气运行和内呼吸锻炼的技术;而不像导引术那样侧重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以“养形”。

齐梁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了行气的这种特点:

“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血。因轻而止之,勿过失突,复而还之其状。若咽,正体端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周形骸,调畅匹溢。修守关元,满而足食,因之而众邪自出。”

在行气术中,精神意念的作用和内气运行是两大要素,在功能上,行气注重养内,即内炼脏腑及经络血脉系统。

导引行气的根据及认识,来自于古代人体生理认识及医学理论,这就是《灵枢·官能》中所说的:“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推荐阅读

“魂魄”与“精气神”

河图医学

立表测影、移光定位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黄帝内经丨魄门亦为五脏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平人脉、真脏脉

黄帝内经丨“痛”之病机

黄帝内经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黄帝内经丨胃为五脏之本

黄帝内经丨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营卫倾移,气血偏聚

黄帝内经丨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黄帝内经丨尺肤诊

黄帝内经丨色诊——见其色,知其病

黄帝内经丨人迎寸口脉法

黄帝内经丨三部九侯脉法

黄帝内经丨逆从、逆顺

黄帝内经丨肾为胃之关

黄帝内经丨五色,明堂,明堂藩蔽图

黄帝内经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黄帝内经丨五轮学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黄帝内经丨四气五味、气味厚薄

黄帝内经丨九脏、十一脏、十二脏。膻中、三焦。

黄帝内经丨灵兰秘典,十二官之相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丨阴阳应象

黄帝内经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黄帝内经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丨天明则日月不明

黄帝内经丨百病生于气也

黄帝内经丨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丨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黄帝内经丨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黄帝内经丨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丨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十月历

黄帝内经丨九九制会,太初历

黄帝内经丨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黄帝内经丨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黄帝内经丨《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丨神、魂、魄、意、志


“河图医学”学术交流,请联系: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