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百虫窠、血郄。属足太阴脾经。
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并有股动、静脉肌支通过。
1.取穴方法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2.功能主治
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隐疹,崩漏带下,产后血晕,阴部瘙痒,阴部痒痛,月经下调,瘙痒,膝痛,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疥疮,疮疡,淋病,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溃疡,膝关节炎等。
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妇人漏下,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妇人漏下恶血,月闭不通,逆气腹胀。
《医宗金鉴》:血海治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疡湿痛等症。
《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类经图翼》: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调,带下,逆气腹胀,先补后泻,又主肾脏风,两腿疮痒湿不可挡。
《胜玉歌》: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杂病穴法歌》:五淋血海通男妇。
4.研究进展
(1)对血循环的影响
针刺血海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凝血时间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观察患者甲皱微循环变化,发现管襻清晰度增高,管襻发夹型变增多,管襻长度增加,管襻输入、输出端口径比均有显著变化。
(2)对血小板的影响
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针刺血海、三阴交、膈俞,每日1次,发现针刺可明显影响血小板计数,致使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但停针不能维持。针治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 <0.005)。
(3)对垂体—性腺的影响
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血海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影响,尤其是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实验表明,单纯用雌二醇处理的家兔无黄体生成素高峰出现,用孕酮处理后有所增加,表明雌激素增强卵巢的反应性,在此基础上针刺血海,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黄体、孕酮分泌增加。
(4)治疗皮肤病
慢性荨麻疹:血海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0.8~1.2寸,针尖向足心方向,得气后行快速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向下传导为佳,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另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白癜风等也有较好疗效。
5.刺灸法与按摩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指尖按揉血海穴,每次1~3分钟,可使女人肌肤细腻、红润有光泽。
6.穴名解
血指气血,海即海洋,本穴善治各种血症,犹如聚溢血重归于海,故名血海。
血,指气血。海,百川皆归之处。本穴在膝上内侧,按之凹深,脾生血,此穴离膝而上,血渐生旺,而腹中饮食所生之血,亦能于此所上下,血生于此地。主治崩经带产,以及男女之血分诸证,犹言治血症之渊海,针灸此穴有引血归脾之效,犹如江河百川入归诸海之意,因名“血海”。
本穴治湿痒疮毒,或以湿痒之疮,故又名为“百虫窠”。
附:
(1)肝脏·血海
血海指肝脏。肝脏具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
(2) 经穴别名·血海
血海为经穴别名,即关元。《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