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
1.取穴方法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4.研究进展
(1)小儿腹泻
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2)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
(3)治疗脾虚腹泻
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4)矫正胎位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
5.刺灸法与按摩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穴,每次2~3分钟。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呜、便血、便秘等症。
6.穴名解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