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脾胃藏象

文摘   2025-01-01 18:53   山东  


《内经》所论脾胃实体以膜相连,五行属土,为阴中之于阴,通于长夏之气,或曰脾不主时,寄旺四季,而有孤藏之称,功能表现为脾属至阴为五脏之使。

脾胃纳化水谷,转输气机,保证五脏安和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以溉四傍,脾运化水湿,调节水液代谢脾运胃纳协调才能完成“中土”之用,达“土为万物之母”之功。

脾主升清,使卫气营血方能得以化生而上输心肺,营运周身水谷精微方可上及头面,营养清窍灌溉四傍,四肢肌肉皆得所养。

脾主藏营舍意,统摄营血,转输气机,调节神志,而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不主时与脾旺长夏从不同角度反映脾土生化承载,供养他脏,而为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音为宫,在声为歌。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为人生之根本,功用为受纳腐熟,即“太仓”、“如沤”之谓。

胃通降下行传化物,与脾升交互为用,保证气机升降转枢,水谷纳化协调。

经文辑录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哆,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谷气通于脾……肠胃为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素问·金匮真言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本病论》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素问·刺法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素问·五藏生成论》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藏别论》

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素问·玉机真藏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素问·经脉别论》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

甘入脾……脾为吞……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精气并于脾则畏……脾恶湿……脾为涎……脾藏意……脾主肉。《素问·宣明五气》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素问·太阴阳明论》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素问·奇病论》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灵枢·本神》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灵枢·师传》

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灵枢·胀论》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灵枢·营卫生会》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

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

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么(别本作糜)者,胃薄。肉䐃小而么(别本作糜)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肉䐃无小里累者,胃急。肉䐃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灵枢·本藏》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榖,长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灵枢·平人绝谷》

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肠胃》

推荐阅读

河图医学

立表测影、移光定位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黄帝内经丨魄门亦为五脏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平人脉、真脏脉

黄帝内经丨“痛”之病机

黄帝内经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黄帝内经丨胃为五脏之本

黄帝内经丨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营卫倾移,气血偏聚

黄帝内经丨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黄帝内经丨尺肤诊

黄帝内经丨色诊——见其色,知其病

黄帝内经丨人迎寸口脉法

黄帝内经丨三部九侯脉法

黄帝内经丨逆从、逆顺

黄帝内经丨肾为胃之关

黄帝内经丨五色,明堂,明堂藩蔽图

黄帝内经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黄帝内经丨五轮学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黄帝内经丨四气五味、气味厚薄

黄帝内经丨九脏、十一脏、十二脏。膻中、三焦。

黄帝内经丨灵兰秘典,十二官之相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丨阴阳应象

黄帝内经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黄帝内经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丨天明则日月不明

黄帝内经丨百病生于气也

黄帝内经丨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丨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黄帝内经丨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黄帝内经丨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丨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十月历

黄帝内经丨九九制会,太初历

黄帝内经丨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黄帝内经丨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黄帝内经丨《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丨神、魂、魄、意、志

黄帝内经丨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黄帝内经丨厥

黄帝内经丨穴、腧,节、交、会

黄帝内经丨生病起于过用

黄帝内经丨《六节藏象》与河图医学

黄帝内经丨肝藏象

黄帝内经丨心藏象

黄帝内经丨肺藏象

黄帝内经丨肾藏象



“河图医学”学术交流,请联系: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