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1.取穴方法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2.功能主治
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3.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4.研究进展
(1)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
(2)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准备好的中间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取出。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6.7%。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实验表剪,强刺激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刺激时,半数患者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患者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
(4) 治疗菌痢
针刺阴陵泉、外陵等穴治疗急性菌痢,结果发现针治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长最快,较电针组及药治组为优。
5.刺灸法与按摩
刺法: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
夏季多雨,暑湿之邪阻滞经络,故应谨防湿邪,可每天按摩阴陵泉10~15分钟。
6.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