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丨神、魂、魄、意、志

文摘   2024-12-22 18:15   山东  


人身之神,有神、魂、魄、意、志五神之别。

心神为最高统帅,魂魄、意志都是在心神统领之下进行的各有分工的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神主导之下的五脏功能活动为其生理基础。魂魄志意,是《内经》五神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核心要素。

《灵枢·本神》,其云:“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本神》云:“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

心主神明

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心神主导着精神心理活动,这是“心主神明”的内涵。

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心神是属于最高层次者。神魂魄意志分而为五,但合而为一,所以藏象学说总结为“心主神明”。

《内经》按其与五脏的关系,将其归纳为神、魂、魄、意、志“五神”,五神分别以五脏为之舍,《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因此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神爽,是为魂魄。”可见,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魂魄”是心神主导的精神活动现象。

神、魂、魄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认为神为之本体,魂魄则为其表现,根据其特点又有阴阳之分,即魂为阳神,魄为阴神。《类经·藏象类》所言:“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是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

先秦时期以“魂魄”概念来表达精神意识已很普遍,但也有将其视为精神实体者,以致后来道教发展成“三魂七魄”说。

魂魄

《内经》对“魂”、“魄”概念的界定,见诸《灵枢·本神》。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文中魂魄与天德、地气、精、神并论,体现了魂魄的重要性,以及人身之魂魄与天德、地气、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天有精,地有形……故能为万物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之“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显然“德流气薄而生”,指的是天地合气以生人。而“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是对“德流气薄”之“天地合气”而生的具体阐述。

《管子·心术上》云:“化育万物谓之德。”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所以德流气薄而生即人因形气相感,阴阳施化而生显然德流气薄而生即天地阴阳之精气的合而生人所以生之来谓之精源于天地阴阳之精气即天地之气,阴阳之精气

“两精相搏”即天地阴阳精气之合化,即阴阳二精之交媾氤氲。所以“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神”,即天地阴阳之交媾合化。

《内经》认为“神”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同时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随神往来”即随阴阳精气之合化而往来;“并精而出入”即随阴阳精气(合化)而出入。因此从句式及内容来看,“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两句是互文,意即随阴阳精气之合化而往来出入者,魂魄也。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魂,是指与心神相伴随的一种精神活动,故《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也就是说,魂在心神的指挥之下反应迅速,进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

古人认为,魂是在心神主导下逐渐发展形成的思想意识、情绪思维和知识技能等精神活动。朱子语类所言人能思虑计画,魂之为也,戴震所言心之精爽,有思辄通,魂之为也

魂随神往来的活动,包括了对以往的记忆分析归纳总结,对当前的具体实施操作,对未来的策划谋略等精神活动

在中医则认为,魂的活动以肝血为物质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故《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

魂所概括的精神活动很广,如“人之运动,皆神魂之所为,肝藏魂,故为罢极之本”(《素问释义·六节藏象论》)。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魄是指人体某些本能性的反应和活动能力,因其是与生俱来的,故《左传·昭公七年》曰:“人生始化曰魄。”

所以若以精与神对言之,精为阴而神为阳;若以精与魄对言之,则精为阴中之阴而魄为阴中之阳。

魄并精出入的活动,也就包括了本能感知和本能反应,如《左传注疏》所云:“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魄之灵也。”魄是婴儿出生后不学即会的先天本能感觉、反应和动作,如心跳呼吸、吮乳吸食、消化排泄、啼哭嬉笑、耳听目视、手足运动、皮肤感觉等,皆是魄活动的表现。

关于魄所概括的精神活动,后世有很多论述,如《类经·藏象类》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戴震所言:“盖耳之能听,目之能视,鼻之能臭,口之知味,魄之为也。”

由此可见,魄是一种不受内在意识支配的能动作用表现,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活动,因此与源于先天的元神关系更为密切。这种精神活动与后天发展起来的识神比较,虽然是比较低级的。

中医认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而“肺主治节”,作为“相傅之官”的肺是在“君主之官”心的领导之下行令的,所以魄的活动终究还是在心神主导之下的

魂、魄皆由心神所统领

“魂”与“魄”,一为阳神,一为阴神,虽有阴阳之别,但二者却有着密切联系,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的精神活动,所以常并称为“魂魄”。

正常情况下二者不能分离,无魂则无以言魄,无魄则不足论魂。正如《朱子语类·鬼神》所云:“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二物不相离。”

“魂”与“魄”二者阴阳对立统一于心神之中,如果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则必然会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而危及生命,故《抱朴子·内篇》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心神兼赅志意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意都是指心“任物”后所进行的意识活动,是随后进行的更复杂更高级意识思维活动“思”、“虑”、“智”的基础。

认识的开始阶段,心所任之物只是由感官所获得的表面的、个别的现象,即所谓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思维的材料,思维以感知为内容,通过思维,心所任之物将升华成本质的、全面的、有内在联系的概念。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由感觉到思维来完成的。在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志意所承担的是前期对感知材料的记忆和存储,以为之后的理性思维奠定基础,即所谓“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灵枢·本神》)。

因此可将“志意”理解为在心神主导之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志意”与“魂魄”

志意,由心神所主。《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指出“志意”还具有对其他精神活动的驾驭、调控及对外环境的适应作用。强调“志意”能收摄“魂魄”,说明志意是比魂魄更高级的精神活动。

志意、魂魄都属于精神范畴,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精神活动,因此“志意”对“魂魄”的收摄作用,仍属于“心主神明”功能的一部分。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的内涵主要有二:

一是《灵枢·本神》所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指记忆功能而言;

二是《增韵·志韵》所言“意,心所向也”,是指一种意念、意向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属于初步的思维,因尚未完整而具有不确定性,故《类经·藏象类》说:“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意”有时也泛指意识思维,如“谨察病机,以意调之”。

此外,“意”还引申出意义、意思、情意、意味等含义,这些都属于精神活动,因此都由心神所主。

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的含义也很多,《灵枢·本神》所言“意之所存谓之志”,是指将心所追忆的事物保留下来的过程。

“意”和“志”都具有“记忆”的含义,但前者重在回忆,而后者则重在存记。《荀子·解蔽》所言“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即为此义。

“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藏象类》),是指在“意”的基础上加以确认,因此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确定性,有更明确的目标而专志不移。如《墨子·经上》曰:“勇,志之所以敢也。”此“志”有志向、意志之义。

“志”有时又指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即唐容川所说“志者,专意而不移也”。

此外,“志”有时还代表情绪、情感活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使志生”、“使志无怒”、“使志安宁”、“使志若伏若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等。

总之,“志”的诸多内涵都没有脱离精神的范畴,因此皆由神明之心所主。

脑主神明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生髓,髓上注于脑,“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故《内经》称“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这一论点,启发了后世对“脑髓”与存记、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关系的认识,可以认为是后世“脑主神明”说的萌芽。但从“心主神明”的角度看,“志”实际上是在心神主导下,以“肾藏精”为生理基础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伎巧出焉”。

心神“兼赅志意”

志、意皆由心神所统领,意、志分而言之为二,但合而言之为一。因其都具有记忆、思维、意志等内涵,所以古代常将其并称为“志意”。

志意概括了很多高级的精神活动和有意识的调控能力,这些都属于人身的狭义之神,即心理活动的范畴。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主导着全部的精神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认为,志意是在心神统领之下实施的一部分“神”的功能,所以说心神兼赅志意”。

推荐阅读

“魂魄”与“精气神”

河图医学

立表测影、移光定位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五十营”解读

营(荣)卫与气血

脉丨血脉与经脉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黄帝内经丨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泻方补员”与“泻员补方”

黄帝内经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与藏象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九宫

黄帝内经丨“九宫八风”之八风

黄帝内经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根溜注入”与“井荥输经合”

黄帝内经丨六经血气多少

黄帝内经丨九针

黄帝内经丨“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天癸、胞宫、月经

黄帝内经丨气街

黄帝内经丨奇恒之腑

黄帝内经丨聚沫则为痛

黄帝内经丨五体,皮、脉、肉、筋、骨

黄帝内经丨合治内府

黄帝内经丨卫气行——周期与模式

黄帝内经丨“治痿独取阳明”、“脾病而四肢不用”

黄帝内经丨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黄帝内经丨阳明何谓,两阳合明。厥阴何谓,两阴交尽。

黄帝内经丨魄门亦为五脏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平人脉、真脏脉

黄帝内经丨“痛”之病机

黄帝内经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黄帝内经丨胃为五脏之本

黄帝内经丨有者为实,无者为虚。营卫倾移,气血偏聚

黄帝内经丨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黄帝内经丨尺肤诊

黄帝内经丨色诊——见其色,知其病

黄帝内经丨人迎寸口脉法

黄帝内经丨三部九侯脉法

黄帝内经丨逆从、逆顺

黄帝内经丨肾为胃之关

黄帝内经丨五色,明堂,明堂藩蔽图

黄帝内经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黄帝内经丨五轮学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黄帝内经丨四气五味、气味厚薄

黄帝内经丨九脏、十一脏、十二脏。膻中、三焦。

黄帝内经丨灵兰秘典,十二官之相使

黄帝内经丨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丨阴阳应象

黄帝内经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黄帝内经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丨天明则日月不明

黄帝内经丨百病生于气也

黄帝内经丨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丨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黄帝内经丨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黄帝内经丨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丨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十月历

黄帝内经丨九九制会,太初历

黄帝内经丨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黄帝内经丨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黄帝内经丨《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河图医学”学术交流,请联系: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