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则被毛主席五次谈到的当代短篇:关于「官僚主义」的那些事

文摘   2024-11-20 20:23   上海  
《人民文学》发表这篇小说时,王蒙22岁,真年轻。
小说一发表,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在攻击愈演愈烈之际,出乎意料的,毛主席在一次高规格会议上,点名为他站台,声明要保护这样一个“小人物”。
根据“国史网”文章,此后(有记录的)共5次,毛主席在不同场合对此小说大谈特谈。
小说讲了一个叫林震的人,从小学老师,调任到区委组织部任职。按照体制内的标准,他有三位领导:
一个是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工厂建党组的组长韩常新;一个是分管领导,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再上边,就是组织部部长,同时是区委副书记的李宗秦。但兼任区委副书记的部长太忙,不常过问组织部的事。
前两位领导特点也很突出。按现在的话讲,韩常新是典型的ppt型领导,眼睛只盯着数据,做文章的能力一流。但下边实际情况如何,组织工作是否真的做到位,他是完全不在意的。
刘世吾是典型的“油滑”型领导,遇事能拖就拖,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面对反映问题的基层干部,态度很好,但就是不解决。问就是“时机未到”。
新人林震与两位领导的矛盾,是从解决麻袋厂事件开始的。
麻袋厂厂长王清泉,上班时间喝茶下棋,或者开些无意义的会议,以满足自己“指点江山”的心理需要。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做派。厂内工人和干部,多次向上反映厂长的问题,但始终无人理睬。
林震本来只是调研麻袋厂党员发展情况,但当他了解到厂长的问题后,还是及时向领导进行了汇报。
出乎意料的是,无论是韩常新,还是刘世吾,都对这个情况非常了解。
韩常新的态度是,并没有明显耽误自己工厂党建的事务,没必要管。
刘世吾的态度是,问题确实存在,但解决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缓办。
林震无法接受这样的答复,他对组织的期待,是理想而美好的,是发现问题就要去解决的。
由此,他与两位领导的理念始终南辕北辙,矛盾也就逐渐锐化。
终于,在一次区委常委会议上,他不仅提出了麻袋厂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韩常新和刘世吾在领导岗位上,不尽职、不负责的问题。
这位年轻人,鼓足了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去维护心中的理想。结果如何呢?
区委书记在会上没有明确表态,而是第二天,把林震叫进办公室。
到这里,小说就结束了。区委书记到底如何看待,或处理这样一个热血、心存理想的年轻人,我们不得而知。
想一想,这篇五十年代的小说,与如今存在的一些情况,何其相似。
我们看到有些领导,不懂管理,却会组合数字,于是受到提拔;我们看到有些领导,态度谦虚,却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官运平稳。我们看到有些领导,假公济私,把下属当保姆,组织氛围乌烟瘴气,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这些叫做“官僚主义”的东西,虽然我们知道不好,但也目睹它逐渐成为日常、并被习以为常了。
这小说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是可以想象的。
当然,没有人会支持“官僚主义”,但假如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却带着官僚作风,又该如何评价呢?
比如刘世吾虽然把一个明显的问题,拖了好几年,但总归没有出大错,并最终还是把事办了。
而林震这样一个,情绪饱满,理想化的年轻人,我们到底是要鼓励他,还是要劝他“老成”呢?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是统一不了的。
反思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一边反对“官僚主义”,一边却又艳羡他们享受的特权。我们一边不耻某些人的做派,但为了个人利益,又向那些人逢迎讨好。
不割裂吗?
在我看来,坚持理想主义总是没错,但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坚持的,都是纯粹的“理想”。
如果一个人的理想主义,不是脱胎于社会道义,且向着改善社会环境而努力。那这种所谓理想主义,只不过是个人的欲求不满,以及对现实的逃避。
这种“理想主义”,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变异,一遇上糖衣炮弹,马上就被击碎、是经不起考验的。
而在社会中,这种“理想主义”却占比很大。
我也在反省自己,我所坚持的所谓理想,到底几分是出于道义,几分是出于逃避。假如逃避的成分多一点,那就要再做些更实在的事。
此文与君共勉。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