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史铁生/鲁迅/林海音:读多了生死,真的可以减轻焦虑

文摘   2025-01-03 20:24   上海  
最近读一本名家散文集,梁实秋、史铁生、鲁迅、林海音…
书中选编的,是他们纪念亲友的几篇。
梁实秋《想我的母亲》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的。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地梳个没完。”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是最好吃的。”
从作者记事起,母亲似乎就永远是一副操劳的家庭主妇形象,但实际上,母亲小时候也是读书的。
在那个年代,读书的女性不多,而母亲的读书,是非常发奋,堪称“苦读”的。“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伸足其中以取暖。”
但十八九岁,嫁了人,生了子,母亲便“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很多母亲都是这样,有了家庭,便没了自己。是伟大,也是可怜。
张晓风有个很恰当的比喻,她说“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史铁生《合欢树》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我想,史铁生纪念母亲的散文,很多人都读过不止一遍。而处于不同年纪、不同人生阶段,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
有个词叫“风木之悲”,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
我们造了那么多词句,来讲为人子女的遗憾,可在忙碌生活的间隙,又有几人能够记得呢?
鲁迅《父亲的病》
“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
电视剧《天道》里,也有过类似的情景,只不过,丁元英将这话付诸了行动,于是引来家人一阵狂骂。
有时候真的很难说清,让亲人承受无尽的痛苦,多喘几天气,到底是“孝心”还是“自私”?
而一个濒临死亡,无比痛苦的人,还尽力多喘几口气,到底是自己“想活”,还是为了子女的“尽孝”?
这难题,在人类的感性认知里,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了。
所以前段时间,琼瑶选择“拥抱死亡”时,这个复杂的话题似乎又沸腾片刻,而后冷却,亦无结论。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有时候,长大,就是一瞬间的事。一场变故,或者一个念头通了,人就变得沉稳、多思、井井有条。
但长大很多时候伴随的,也是沉重的负担、消失的快乐、甚至亲友的离去。长大有什么好呢?
也有的。
长大最好的一点就是,让你所爱的人,能有个可信、坚实的依靠。
“幼吾幼”、“老吾老”,这些责任,都是说给“大人”的。
———后话:
我知道,将自己的慰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不礼貌的。但读些生死,又实实在在有这个功效。
我只想提醒大家,我们眼前可珍惜、可慰藉的,有很多,只是我们太忙太慌乱,把这些忽略掉了。
好在,忽略的,却从未消失。
只要某天静下来,再细细梳理下“银行余额”之外的财富,你就会发现,这世间太多美好,都如阳光一般,是免费的。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