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一个非常杰出的法学人物,鼓舞你的人是谁呢?”
罗翔思索片刻:
“想起来其实很多人,马丁·路德·金、甘地、林肯…”
“那他们身上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罗翔稍作停顿,郑重地说:
“勇敢。”
然后接着说:
“在我的所有词汇里,勇敢是最高级的词汇;同时,勇敢也是最稀缺的品格。”
亚里士多德把“勇敢”作为“胆怯”和“大胆”的平衡点。
视其为一种美德。
而美德对于不同的人,显然存在着主观排序。
比如罗翔就将“勇敢”视为所有美德中的第一。
对此,我强烈认同。
甚至从去年开始,我的手机屏保就一直是“勇敢”两个字。
意图时刻提醒自己。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他也提到了这个词汇。
他结合自己近几年的不顺、自我怀疑、以及苦尽甘来。
给我的建议是:
如果能轻易得来,它又何至于成为稀缺,甚至最稀缺呢?
昨天看到唐山暴力事件的视频。
几个流氓骚扰女性未果,然后竟下狠手殴打。
社会影响恶劣至极。
要知道,“安全感”实际上是个很脆弱的东西。
它需要耗费长久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但击碎它,一瞬间足矣。
我相信,不必身处其中,仅仅通过网络视频,很多人的安全感已经荡然无存。
然后气愤之余,我反思:
如果在现场,我会出手相助么?
实事求是,看到八九个明显具有涉黑性质的人,如此无所顾忌地施暴。
潜意识里,可能还是会做风险评估。
从来没有打过架的我,很难一瞬间成为行侠仗义的英雄。
我会第一时间报警,但很难去厨房提来菜刀,跟人渣拼命。
所以我无法坐在键盘前面去骂所谓的“看客”。
人在危险境况里,“自我保全”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本能。
但勇敢恰恰是对抗某种本能。
《理想国》里说:
“勇敢是在本应恐惧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信念。”
那这种信念是指什么呢?
我觉得一方面是克服:比如克服恐惧。
另一方面是克制:比如强而不暴。
陆士鄂在他的预言小说《新中国》里,描绘了强大起来的“宣统政府”。
这个出生在备受欺辱的晚清时期的小说家,想象着“立宪”之后,国家强大了起来。
陆军海军世界第一。
但也仅是收回治外法权、收回失地。并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剥夺。
开始,我甚至有点觉得,为何连想象都不敢放开手脚,为什么不去报仇,是不是卑微懦弱惯了?
但现在想来,维系和平,强而不暴,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国与国,人与人,总是存在着某些差异。
存在差异就存在不公平、不平等;甚至存在欺凌、侵略。
能力相对强大的一方,总是不自觉地去放大自身“恶”的一面。
想要获得更多,不论是否需要、合不合理。
而能够克制此类冲动,在陆军海军、国家实力都是第一的时候,反而束缚自己,去维系一种和平局面。
不正是美德的体现么?
显然,这种美德需要我们对抗自身的欲望;或者说承认自己的“恶”然后对抗它。
这种对抗,与对抗“怯懦”一样,同样是勇敢。
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所谓“恶”需要被再度区分。
像是唐山暴力事件中那种程度的“恶”,克制它是做人的底线,而非美德。
这种“恶”是人类的一种陋习,是需要所有人,不仅是女人、而且包括男人,都要去对抗和消灭的。
而参与对抗和消灭的人,则可以被称为具有勇敢的美德。
同时,事件中的性别差异确实不可忽略。
有些人确实需要借此反省,客观上的一些力量优势,是否让我们沾沾自喜,有了潜意识的优越感?
而这些优越感,是否会默默地助长一些自身的“恶”?
而这些“恶”,是否时刻威胁着那些脆弱的安全感?
没有了“安全感”,世界会如何糟糕,我想我不必多说。
与那些暴行不同,能够及早地认识自己,自我克制,扼杀某些歪念于摇篮。
然后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确实是需要勇气去自我对抗的。
这种对抗,正是陆士鄂想象中的,国家强大之后仍旧“爱好和平”。
而对于个人,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好人。
所以“做个好人”,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我深知自己不够勇敢,但这个“好人”,还是想尽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