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动物庄园」里的“拳击手”,和汪曾祺笔下的“店掌柜”

文化   2022-08-11 21:57   上海  

“拳击手”出自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是一匹马的名字。

《动物庄园》是一部反乌托邦题材的荒诞小说。

讲的是,庄园中的动物,在两头猪的领导下,赶跑人类农场主,建立极权统治的过程。

在我印象中,能够把类似过程描述清楚的,还有一部《百年孤独》,来自伟大的马尔克斯。

说起“拳击手”,大概类似什么样的角色呢?

他是一匹健壮的马,浑身肌肉,在人类农场主时期,就是出色的劳动者。

一匹马能当两匹用。

而在赶跑人类,建立“动物庄园”之后,他更是找到了劳动的原动力,也就是对“动物主义”的信仰。

这时候,一匹马能当四匹用。

他不知疲劳,自愿多付出。干得多,想得少。

对于理想一类的东西,有着简单却坚定的理解:

“我要努力干活儿。”

“拿破仑永远正确。”(小说中,“拿破仑”是一只猪的名字)

这是他的格言,他也是如此践行,终其一生。
除了勤劳,“拳击手”还与人为善,关心别人。在基层动物之间,有着很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但在小说结尾里,“拳击手”的命运不太好,是个悲剧。

分析下来,这种悲剧的形成,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

好像故事的发展,角色的定位,到了那个时候,悲剧结尾是一种唯一合理。

第一次读,我为这个结局,对“拿破仑”有些憎恨。

为什么忠实奉献了一生的,却要落个无情的下场?

第二次读,基于“拳击手”本身的立场,他的一生,过程还是充实的。

这点,似乎又可以带来足够的宽慰。

老实说,关于故事的结局,我们是无法预测的,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环境去预测。

甚至有时候,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天赋,我们也没有能力去预测。

那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基于“拳击手”自身,着眼过程的充实感,似乎是可以把握。

我想到汪曾祺关于人的“精气神”的提倡,似乎很能贴合这个道理。

在一篇小说里,汪曾祺将一家店铺的兴旺,归结成老板是否有“精气神”。

这其实,也是倡导坚定一种简单理想的方式。

“精气神”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甚至是超越积极带点盲目的。

但不是阿Q,不是自我麻痹、自我欺骗。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根植于一种朴素的理想,这种理想的关键,是普通人也可以达成。

比如店老板的理想就是,多来客人,多忙活,赚了钱,能给老婆孩子多添置些物件。

比如在过了二十岁出头,冲劲十足的年纪后,我们逐渐着眼于生活细碎本身,并从中寻找幸福的足迹。

这些都是朴素的理想,是能力范围内,有希望达成的。

近来听闻不少消极态度,觉得三十岁一到,三十五岁一过,人生大概就只能等着结束了。

还有一些,觉得身体机能一旦下降,就是衰老、就是下坡路,不容辩驳。

这当然是不对的。

可生活的重复,以及结婚生子的步骤感,又让这些“时光易逝”的挫败占了上风。

我听到有人说,“退休之后,回头再看现在的工作,其实啥也不是”。

这话或许不假,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不是还没退休么?

只要那个结局还没来,我们所处的每一刻,都是过程的一部分,都是可能性的一部分。

都是“拳击手”,在世上受人尊重,拥有尊严的一部分。

这些部分本身,难道就不值得庆贺与珍惜吗?

用汪老先生的一句话说:

“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共勉。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