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幸运是短暂的,
而孤单却是长久的。
---《古都》
1 《古都》
![]()
不知为何,川端康成的故事总给我一种感觉:他们都生活在一个不大的地方,但生活得很仔细。就像《伊豆的舞女》,从天城山到汤野,徒步不过6.5小时的距离。但爱恋却氤氲一般,不可避免地发生、并结束了。
《古都》的故事也发生在主人公徒步、或乘电车所能到达的范围里。
但年轻的、细腻的情感没有边界。我们在早熟的悲伤和青春的欢快里看到:
一个叫“真一”的小男孩,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就已经陷入了爱情里。
一个叫“苗子”的可怜姑娘,对待失而复得的亲情,小心翼翼的样子,令人心碎。
还有那个叫“千重子”的小女孩,在本该懵懂的年纪,就开始理解了所谓“命运”,以及在命运面前,人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拉伯尼奥说,“写诗,是最美好的事。”
但在《古都》诗意般的结尾里,却满是幽幽的现实:
“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街市也还在沉睡着。”
2 《百年孤独》
![]()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代人创业,第二代人发展,第三、第四代人繁荣,第五代人开始没落,第六、第七代人为这个事业画上句点。复杂在于,涉及到人情与权利、涉及到谎言与真相。就没人能说得清。
我一直以为100年不算太长,尤其对于历史来说,很多东西仍能保持百年前的面貌。
100年,能改变很多,能让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不复存在,也能让一个风光无两的都市销声匿迹。![]()
这本书单独写过读书笔记。青年真的可以读一读,受益匪浅。以下:![]()
我认为她厉害的一点在于,所谓“临终感悟”,竟没有什么苦楚,甚至读不到多少“遗憾”。这令我觉得,好像她并没有真的故去,而是默默地,在一个我们无法寻找的地方、生活着。也许是她刻意避开了“痛苦”之类的感情,想把温暖和希望当作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本书是去年3月份在一个旧书店买到的。最吸引我的是,其中文章大多由亲历者撰写。而亲历者中不乏曾身居高位的大领导。
编者徐福生在序言中写的:“希望多留一点信史。”使得这本书中客观陈述者多,几无个人偏见、倾向或者随意剪裁的痕迹。这个态度非常令人尊重。书的内容也很广泛,20世纪中美关系、蒋介石退败台湾后的行为、抗法援越、中苏关系等等。有国际大事,也有个人趣闻。
![]()
一本社科类的丛书。讲的是从南北朝到建国初期,典当行业的起源、发展与没落。90后朋友对当铺的印象,可能是起源于鲁迅《呐喊》自序中的描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而读完《中国典当史》,我颇受启发的一点却与这个行业本身无关。而是考究历史的前提:先确定文字在古今的含义是否改变。
比如,我们要考究“典当业”的起源,必然要去古籍中寻找根据。而古籍中的“典”、“当”、“质”,是否与今天使用的文字含义相同?古今语义相同,才是考究的基础。我突然明白了为何文学专业的必修课要有《古代汉语》,也突然感受到前段时间听了这门网课的意义。作为一个从始至终的理科生,这些感受是非常令人开心的。![]()
这本书是朋友去年推荐的,是上海青浦人陆士鄂的预言小说。最近又读了一遍。它的首版是在清朝末年,1910年。当时是宣统二年。
一个备受欺辱的国家和她备受欺辱的人民,仍旧怀着重返世界第一的希望。
作者采用穿越式的写法,一梦到了四十年后,也就是宣统四十二年。那时的中国早已还清列强的赔款,且国内实业繁荣,国力大增。陆军海军世界第一。同时,上海浦东浦西之间架起铁桥,通了海底隧道;万国博览会在浦东召开。正是书中对于上海发展的预言,在今天得以应验(松浦大桥、2010世博会),使这本书重新受到关注。而最触动我的,却是那个清朝人,在国家无比艰难屈辱的境遇里,仍旧怀有不灭的希望!
ps: 被封了70多天,原以为心里乱糟糟的,读也读不进。回头一看,还是读了不少、写了不少的,是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