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个北魏宫女700字的人生

文摘   2024-10-19 19:09   上海  
1923年,张作霖创立了东北大学,鲁迅出版了《呐喊》,曹锟贿选沦为笑柄,蔡元培从北大辞职。
这一年出生的,有海沙大王霍英东,也就是霍启刚的爷爷;有后来被誉为“铁人”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有后来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杰出政治家李光耀。
同年发生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河南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的一个小坟冢内,出土了一块南北朝时期的墓志石碑。记录的是1500多年前,北魏皇宫内,一个叫作“王钟儿”的宫女,和她八十六年的人生。
这事,真是小得不能再小了。
说简单点,王钟儿本是南朝刘宋的官宦人家,嫁与边境长官为妻,后来刘宋内乱,北魏趁机侵吞边镇,于是她被掳进北魏皇宫充当宫女,时年30岁。此后余生,五十六年,就在皇宫度过。
说到底,她不过茫茫历史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罢了。但转念一想,当时的王钟儿,不正是当下的你我?
甚至,1500年后,你我都无法留下一个名字。亦或只需百年,就无人再记得你我。
王钟儿虽是被敌国掳掠的,但机缘巧合,她历经北魏四朝,又机缘巧合,被分配到了政治核心身边侍奉。
本来她是没有资格留下痕迹的,但她参与抚养的皇子,阴差阳错成了皇帝,感念这份恩情,才有了这样一个墓志铭。
撰文的,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写字刻字的,也是当时名家。
如果把她的人生展开说说,北大历史学系的罗新教授,用了19万字。
从刘宋内乱的起因,到北魏皇权的更迭,到“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到后宫权斗的波诡云谲。
每一件大事,好像都与这样一个小人物无关。而她的一生,又完完全全是被这些大人物斗争的波澜,而左右。
“任人唯贤”,实在是理想主义者的幻想。当时的皇帝用人,贤不贤的另说,首先是要值得信任。
而最可信任的,就是身边人、熟悉的人、从小接触的人。
于是每一次改朝换代,总要有一批皇亲国戚骤然富贵,而逐渐成为权臣。
然后,换个女人得宠,就开启下一波权力集团更迭。

从罗新教授的考据中,我们看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家国大事,无数人的生死,其实就是出自皇帝、皇后、太后的一点私心。
比如,冯太后为了保住自己临朝听政的权利,抢夺了两代皇长子,并杀死他们的生母。
还有亲姐妹为了争宠、争权,矛头相向,以命相博,没有一点亲情可言。
后宫的权力转移,同时伴随外朝的人物沉浮,反之亦然。
而作为一个小小宫女,其一生,不过是在这种权力转换中,做一点点日常工作。
比如,侍奉贵人饮食,照顾皇子起居。而又是靠着这样一茶一饭、一言一行的小事,她跟浩浩荡荡的历史产生了瓜葛。
历史的真貌已经无法窥见了,因为史书终究还是有选择的记录。
像是谍战剧中余则成的那句:参加革命时,没有人知道,自己以后的坟墓上,是鲜花还是狗屎。
皇家的记录更是如此,很多阴暗的手段,是不会被记录的。
只能凭人性推测,但也只是推测罢了。
罗教授说:“普通人的故事,才是时代的主流。”

我想起一个纪录片,汉代悬泉置的一个小官,只做些迎来送往的工作,好在他工作记录写的详尽,又机缘巧合,这份记录保留了下来。
于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样一位小官吏的姓名,但却可以窥见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那些大人物的往来浮沉,那些代表时代情绪的日常烟火。
或许就是这样吧,我们热衷于历史真相,但真相已不可求。
我们渴望丰功伟业,但因缘际会,走上的终究是普通人的路。
就像开头列举的一系列大事、大人,他们占据史书中主要的笔墨。而我们,只是一个个没有留下名字的“王钟儿”。
从未来的视角,我们此刻的所有情绪、行为,都仅是一瞬间乍现,雁过无痕。
正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今无二致。
所以人们总说,生活的真谛是“当下”、是“自洽”。
而最珍贵的,也不过那些日常,那些“惠风和畅”的春日、那些“天朗气清”的金秋......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