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选择做个穷人?

文摘   2024-10-24 20:09   上海  

有人说,焦虑是自由的并发症。

有点道理。

最近读的一本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阐述了我们工业社会的两个阶段。

从原来的生产者社会,到如今的消费者社会。这两者的转折点,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父母辈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如此的不同,以及如此的不可互相理解。

先讲一个背景,从农业(手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我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是人的生产方式,越来越追求规模化、效率化,于是就需要强有力的纪律性来保证。纪律性说白了,就是服从、无条件的服从。不然很少有人愿意一天十几小时,守着一台冰冷的机器。

随之而生的,是一个叫做“工作伦理”的东西。

它有两个外显的前提和两个内隐的假定:

第一个外显的前提是:“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并以之获得回报。”

第二个外显的前提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

后者意味着这样的价值观:“即使你看不到任何获得,你也应该继续工作。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第一个内隐的假定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工作,可以通过出售工作能力获取收益,以维持生活。”

第二个内隐的假定是:只有公认的有价值的工作,才会被工作伦理认同。”

后者意味着,你的工作产出是可以用来交易的,因此才有资格获取薪水。

经过了数十年专门的训练,我们对于工作伦理已经高度认可了。

但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们的价值观可不是这样。

那时的人们大概有两种倾向,一是通过一定的劳动,以满足生活的必须,就可以获得满足感;二是通过自己设定目标,比如高质量完成一件工艺品,从而获得满足感。后者,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在把大量的人投入到工厂、固定在生产线上之前,是一种普遍且日常的价值取向。

但在工作伦理被广泛普及后,“工匠精神”变成了一种稀缺品质,甚至进入“非遗”之列。


工作伦理的另一个结果是,人们根据自己所参与的生产岗位,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可以举个例子,八十年代的工厂文化,经常给人一种“以厂为家”之感。工人们不论自己生产过程是否高效、产出物是否有价值,都不影响自己的身份认同。

于是对外很自豪地说“我是XX厂的”,并将工友视为挚友、甚至家人。这部分可以参考影视作品《你好,李焕英》中的胜利化工厂、《年会不能停》中的众和标准件厂。

伴随着这种工作伦理建立起来的工作观念,正好是父母辈所经历的。

同时这种驯化中的身份认同,直接与所处生产岗位关联。说白了,就是对于父母辈,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是一种理所当然。

于是他们自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辈总是漂泊、跳槽、同时在工作上没有归属感。

因为我辈所处,已经不是“工作伦理”下的生产者社会了,而是进入了消费者社会

在消费者社会模式下,构建身份认同,与自身能达到的消费品选择范围、及消费能力有关。

这里我举一个粗浅的例子,来说明两种社会,在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不同。

在生产者社会,人一出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可以进哪个厂子,做什么工作。所以有很多所谓“厂二代”、并且大家热衷于“托关系”、“走后门”、“安排工作”。

在消费者社会,人一出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怎么才能完成买房、买车等等买买买的任务。所以大家谈论的是,“你两个大儿子啊?那得买两套房。”而具体做什么工作来赚到这些买房的钱,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我们所处的正是后者,所以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自然与父母辈截然不同。

我们的侧重点不再是“绝对的顺从”、“绝对的忠诚”、“以厂为家”,而是努力扩大自己的消费范围和提升消费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身份认同。

于是今天的社会,大量充斥着“金钱主义”,充斥着“唯搞钱论”。

同时社会变化过快,上述的过程就充满了曲折和变数,所以“斜杠青年”、“副业”等多标签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主流。

另外,曲折和变数,还可以换一个等量词汇,“灵活”,再加上工作的性质,也就是“灵活就业”。这就跟时代呼应上了。


总而言之,我们与父母辈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训导、所能选择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世殊事异了。

如果你要问,现在仍有通过“走关系”来安排工作的情况啊。这如何解释?

很遗憾地说,能够完成这种“变通”和“安排”的人们,是少数人、是传统优势的继承者。他们不是你我,不在普通大众之列。

而普通大众中,还有一部分,不愿意或者无法与“工作伦理”共生,或者不愿意掉入“消费热潮”。他们就一定会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会遭到排斥、会不被理解、会孤独。

而在这种排斥中、在这种孤独的氛围里,他们又没有超脱自然的思想境界(如佛陀一般),看到别人火热消费时,迸发的贪婪和欲望,仍旧要被引诱。他们就成了痛苦的穷人。

不过,成为这种痛苦的穷人,很难说是一种个人选择。

他们的背后,是滚滚的时代推力,是铺天盖地的舆论设计,是个人力量的无奈和微茫。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豆瓣9.0分。很多时候,读书并不能为你多赚一块面包,但它能让你知道,为什么此刻你吃的是面包。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