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琼瑶阿姨一样,变「等待」为「奔赴」

文摘   2024-12-04 21:42   上海  

“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做主’。” 
------琼瑶遗书

今天下午,影响了几乎两代人的作家琼瑶,在自己的寓所内,选择了「死亡」。

我霎时想到史铁生的那句:“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看上去,生死大事,他并不鼓励人去主动追求。

但也绝非被动地等,等失去所有尊严,像一个喘气的动物一样,被实验过所有手段,才面目全非地离去。

琼瑶将自己的离去,形容为「翩然」,这是她最喜欢的词。她要“自主、自在、自由”,要像雪花般优美而轻盈。

于是很早前,她就在写给儿子儿媳的信中说:

第一,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时让我作主,万一我不能作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
第二,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
第三,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了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了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第四,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第五,
我已经声明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更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如今,如她所愿,她在“自主”的“翩然”中,安详地去了。

我想起《天道》中,面对重病的父亲,丁元英在反复跟医生确认已无希望的情况下,选择保守治疗。这马上招来亲属的痛骂指责。他们骂他“为富不仁”、“不孝”、“白眼狼”。

他们并不考虑病重的父亲将会承受什么,只考虑作为儿女,尽了力,才可心安,才能戴上“孝子”的帽子。

我想起三毛在给父母的书信中,反反复复说,人的离去总是无法预料的,但这不是坏事。她要自己和父母都有老庄的哲思,将死亡视为进入永恒的开始,不要过分悲痛。

可能是三毛近乎流浪的生活方式,让她觉得有必要早些为亲人打个“心理预防针”。

又想起身边的一位老人,摔了一跤,住进ICU。老人的孙女是我朋友,她对我说:“我是了解奶奶的,她体面了一辈子,现在,她宁愿体面地走,也不想身上插满管子、不能自理地再苟活几年。”

但是这话,除了跟我说说,好像也就再无人可吐了。

老人的子女们需要的是“尽孝”,以自己的和舆论满意的方式“尽孝”。于是钱花了,管子插了,老人又活了几个月,然后走了。

对于老人的子女们,大家都说“好”、“孝”、“挑不出毛病”。只有我朋友,那位真正了解奶奶的人,觉得不好、全是毛病。

后来想想,假如让老人自己选,为了不让子女被人“挑理”,她也会把想要“体面”的愿望,深藏起来吧。

......

人呐,选择不了出生,也选择不了死亡。还有更可怜的动物吗?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