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苦难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文化   2022-08-31 23:39   上海  
看到一则新闻,觉得有点难受。
西安某公司,违约拖欠农民的土地流转费,一位老人作为群众代表,前来恳求结算。
视频里,老人站在办公室中央,孤零零的,佝偻瘦削,右手抖动不止。
周围坐着的,是一群红光满面的中年男人。
他们面对老人的质询,边喝茶,边哄堂大笑起来
何等的居高临下,何等的鄙夷不屑!
好像他们面对的不是债主,而是一个地位卑下的自家老仆。
真令人气愤!

可能因为我在西安呆了4年吧。

听到老人的方言,就自然联想到了,某些认识的陕西老人。

我所认识的他们,都是亲切、热情而淳朴的。

想到他们,再看看视频中的老人,真觉得心疼。
那什么是“土地流转费”呢?
它到底涉及到多大金额,让一个公司不顾廉耻也要去推脱呢?
网上查了一下。
按照词条的定义:
“土地流转”,就是原农户保留土地的承包权,转让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流转费”,说白了,就是土地实际的使用方,付给农户的租金。
按照《2022农村土地流转补偿新标准》:
“土地流转费”,一般每亩每年补偿标准为200-500元。
根据各地区的标准不同,多一点的,每年补偿也就一两千的样子。
对于城市白领来说,一两千也就是一个月的房租,甚至都不够。
但对于一个农民(尤其是没有其他收入的老人),一两千元,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不然大家也不会派了代表,去跟企业协商。

舆论发酵后,事情很快得到解决。

群众和公司就欠款问题达成协议,后者承诺2023年2月底前全部还清。
另外,该公司拖欠员工工资的问题,也顺带查处了。
公司承诺9月2号前,将拖欠25人的共计25.8万余元工资,予以全部发放。
这说明公司还是有能力有办法还钱的,只不过不愿意还。

我想到了《大江大河》里,杨巡为了保证自己的现金流,迟迟不愿归还乡亲们的借款。

母亲担心债主上门,时时担惊受怕。(杨巡母亲出面借的钱)
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看,这好像体现了经营的“智慧”。
但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你不还钱,只不过为了自己更有钱而已。
是纯粹的损人利己。
所以后来,杨巡母亲也从坚定的支持,开始偶尔提醒他,要先做人再做事
再查相关新闻,发现上半年也有一则类似的报道。
巡察组到甘肃某村入户走访,得知农民梁大爷等,被承包商拖欠了“土地流转费”。
一查发现,前任村干部私吞了2018年承包商付给村民的款项,2019年及以后的费用,系承包商拖欠。
巡察组介入后,仅用了3天,承包商就把拖欠的7万余元归还了农户。
村干部侵吞的钱,也一并追缴了回来。
一个是靠舆论发酵,才能迅速解决;一个是靠巡察组到户,才能迅速解决。
这似乎有点令人不悦。
当然,大部分承包商还是能及时履约付款的,愿意承担起,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责任。
《春秋》记载,古有四民:士、农、工、商。
在民间,个人实际身份高低,往往由权利与钱财的多少决定,而不是“四民制度”中的身份。
但身份的高低,并不代表人格的高低。
从我个人感受来看,一个淳朴的农村大爷,要比一个狡诈的暴发户,可爱可亲得多。而前者,对社会而言也更有价值。

正是:

最广大的农民兄弟的勤劳和朴实,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富足和稳定。

这个道理难道如此难以理解么?
为什么有的人,在农民面前,就觉得高人一等,没有了起码的尊重和礼貌?
为什么有的人,在农民面前,就觉得可以放弃某些为人处事的原则?
生意和法律我不精通,但我总觉得:
个人的道德水平,并非取决于外物。
讲不讲礼貌,也无需去看交谈对象的学历。
我们应该做的,是杜绝某些不道德的优越感。
认识到,尊重和礼貌是通用的品质,它与行业和身份无关。
共勉。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