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孔乙己,理解孔乙己,成为孔乙己:我快闭环了

文摘   2025-01-09 20:25   上海  
有点内耗,又去读了《孔乙己》,更完蛋了。
我问自己:都说要脱掉长衫,可他到底是怎么脱掉的长衫?
原文中写: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孔乙己》鲁迅
再出现,他就是盘着两腿,垫了蒲包,身穿破夹袄了。
长衫脱去了,但过程何其痛苦。人生的转型,永远不是一句“我脱掉了,我放下了”这样简单。
原文评论里,我看到一个26岁的读者留言,说自己是第一次读,以后要多读几遍。
我猛然想到自己的26岁,研究生毕业,初出茅庐,带着无比稚嫩单纯的学生气,看待这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想独立、想成长、想做事、想与不合理的做抗争、想找榜样力量去追随。
而今,心态大概3年一变,妥协与坚持,斗争于伯仲之间。
这徘徊往复的过程,何其难熬。
前段时间,看到东京大学毕业祝辞,校领导说了些实话:
你们一定是抱着“努力必有回报”的信念拼搏到今天的,而今后等待你们的,会是一个“努力也未必有公平回报”的社会。
你现在之所以认为“努力必有回报”,是因为你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有人鼓励你,有人推动你,有人提携你,有人肯定你。
而这世上,还有“努力也没有回报”的人、“想努力却无从努力”的人、“太过努力而身心俱毁”的人。
由此,我想到季羡林在一篇文章里说的:
“后来才发现,考不考第一没什么要紧,到了社会上,出身和机遇,才是真正有决定性的东西。”
于是很多想去拼搏的人,最后都成了,“想努力却无从努力”的人。
就像我身边的,太多朋友同事,他们总觉得处在危机中,想摆脱被动的命运,想求变,却不知道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调研。
我想到读研时,有导师和师兄师姐帮忙确定课题、设计研究路径、探讨研究方法、总结研究成果。
这些事情,假如一开始,就让我独自完成,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困境。
到了社会上,哪里还有导师和师兄师姐呢?运气好的,可以碰到,我们称之为“贵人”的人。
所以东京大学校领导说的,那些造成我们“努力必有回报”的认知的原因,实在恰当。
26岁之前,鄙视孔乙己。
26岁之后,理解孔乙己。
到底要不要成为孔乙己?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或许也难有答案。
有的,只是些无可奈何的宿命感。人生不过是几十年的路程,三万多天,似乎每一天,都要为某个难题寻求答案。
不过最近,石悦写的那句话,仍旧可以鼓励我(可能我同石悦一样,对徐霞客也有些敬佩的感情),他说: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所以人到中年,在无数问题未解的情况下,我仍旧相信明天值得期待,相信黑夜尽头,总有一个黎明。即使这黎明不耀眼,也没关系。
即使月亮只有一个,而那满天繁星,也美得很!不是吗?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