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庐山,我没看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文摘   2025-01-20 19:58   上海  
去年3月底,先到南昌,再到九江,从滕王阁,到浔阳江头,再到秀峰瀑布。
说起来想吐槽,此时并非丰水期,秀峰瀑布窄窄细细的,与“壮丽”二字毫不相干,更别提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而此时出行,主要是不想浪费年假,不休要过期的。不过淡季也有好处:人少、门票免费。
关于滕王阁和浔阳江,我早就写过一篇,不再多说。【传送门】
秀峰,也一直想写,但总觉得差点什么。首先这个名字,就不及“庐山”那般如雷贯耳,但实际上,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正是秀峰瀑布。
从九江市区到秀峰景区,先要坐个大巴,到星子站,到站后打车,十几分钟就行。
星子是旧名(总觉得这名字好美),现在买票要买到庐山市,所以网上很多攻略,可能跟实际情况有出入,搞不懂的话,就问问售票处的人。
虽是枯水期,但正逢阴天,水汽很足。从星子打车,前往秀峰路上,有一条宽阔而笔直的长马路。车中望去,远山在云雾之间,缭绕中阴沉壮丽,像个坚定的兵士。
再走近了,凝重感稍减,山色由灰转绿,好像突然活泼起来。
3月底门票免费,进门后走几步,路过米芾的题字,进到观音殿快速兜转一圈,便直接上了缆车。我想的是,坐在半空,看瀑布的视角或许好些。
没用。
枯水期的瀑布像一条银绸,附在山体上轻轻摇摆,再加上阳光出来,云雾散开,这一缕水柱实在说不上壮观。
回来我写:“三月庐山天不雨,一道飞瀑变玉绸。”充满遗憾。
但并非全是遗憾。下山途中,我细细读着石壁的刻字,又到一个小小博物馆取了读本,对照着浏览,也不错。
“秀峰寺”,是康熙写的;记功碑文,是王阳明题的;南宋奸相贾似道,也来过;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也写了字;还有近代军阀冯玉祥,书法竟然还不错。
刻字作者中,还有当年本地的主官,对照起来,也是当今的厅局级,甚至副部级一把手。可以想象做到如此官位,需要苦读几十载,再斗争几十载,而如今除了几个字,就啥也没有了。
还有一件事,在李璟读书台,碰到几位游客,其中最年长者,应在80岁左右,头戴黑礼帽,腰系红围脖,带着一个年轻后辈,前后站位,摆出抡锄头的姿势,喊着“同志们加把劲儿”的号子,在拍视频。
我好像一下恍进了另一个时代,我不太清楚那个时代流行什么、禁忌什么、崇拜什么,但他,这位老先生,在家人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拍摄中,笑得很开心。
或许这就够了。
秀峰不大,一下午的时间,足够上下一趟。
出了景区,再打车,经星子,转回九江市区,天还亮着。
这一趟,一条窄窄细细的水柱,并没有在我心中激起什么波澜。直到一个多月后,朋友转给我这条丰水期的视频:
原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竟是写实的手法。
我又在想,那些名山大川,在一开始,是谁、用怎样的方法、靠怎样的故事,把这山川的名字,传递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然后,人们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即使从未亲眼见过,也仍感慨于大山的壮美。而另一些人,又为何无论如何、想方设法,也要向山顶奔赴。
山川没有语言,也从不奔赴他方。它只是在这里,在千万年前落成后,静静地矗立在大地上。
我们都听过“酒香也怕巷子深”,那是因为酒香不够持久,还不等千万人闻其味、听其名、向其奔赴,就香气散尽了。
就像人类寿短,为了证明自己,总想着快点冲出巷子,于是将一生,过得匆匆忙忙。
而另一些步履稳重,在岁月面前沉得住气的,想必都是心有大山的人吧。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