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位中国高官的两本书

文摘   2024-12-27 19:36   上海  
说起来,好像又有点“追忆”的味道。
2020年5月,去苏州玩,在诚品书店闲逛,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叫做《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心想,这个题材好像没读过,作者傅莹又是副部级高官,曾在英国做过全权大使,应该有点意思。
然后,前几天,才把这本电子书导入到“微信读书”里,花了8个多小时,读完了。
我似乎经常如此,一本书,从想读它,到读完它,要隔上很多年。
而每当如此,又有种奇妙的感觉,好像当下的自己,能够跨越时空,目睹当年那个下午,在书店里自顾晃悠的自己:
看他百无聊赖,又看他心事重重,而在发现一本书后,就抛却一切杂念。思考片刻,然后用手机拍下来。
有趣。
读这本书前,我先读了她的另一本,叫做《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
两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可以用一句古语,概括全篇内涵。
对于《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作者引用《礼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全篇各种事例,都是在诠释这句古语。
我也曾疑惑,为什么在交际中,着装需要那么繁琐,甚至细致到,要考虑一颗纽扣的图案。是不是有点太夸张?
而当某国的外交使团,因为不合宜的着装,在荧幕前使本国形象受损时,我才明白,“合宜”,真是一门需要下功夫的真本领。
“合宜”便是合群,便是尊重,便是国家形象的外露,便是国际交流的基础。
外交人员为了使国际沟通成效更高,必须考虑能够影响人的感知的所有细节,包括着装、谈话人背景、话题、甚至微表情。
所谓“入国问俗”、“入乡随俗”,也都是为了与外界沟通,更高效地接收对方的信息,同时也传递自己的观点。以此减少误解,增加互信,促成合作与双赢的局面。
这本书里,作者以出使英国期间的工作情况为主线,将繁琐细致的礼节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很不错,读完用了6个多小时。
异曲同工,在《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中,作者也是尽量讲故事,将“人大”的职能和工作机制,通过2017年“人大”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讲述出来。
而全篇内涵,又可以用这样一句古语来概括:“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
作者为了一场1小时左右的新闻发布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搜罗全年的热点话题,要区分中外记者关注的重点、提问的偏好,要罗列总结所有问题的类型,要时刻警惕不陷入自证,要全面有效传达准确、且应该传达的信息。
于是在发布会之前,要早早地与各部委、各机关、各团体组织,马不停蹄地进行座谈,充分了解各渠道信息,保证每一个词的准确性。同时,要对镜头后的大众负责,保证每一句话,都能让人听得明白。
像所有高级别新闻发布会一样,发言人们看似云淡风轻、对答如流,实际背后是山一般的工作量。
而能够支撑他们完成如此繁琐的工作,其动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感和责任感。
说实在的,这话听着虚,但却是最好的解释。
所谓“信念感”和“责任感”,是出于对“道”的虔诚,而“道”在这个时代,在他们眼中的具体内涵,也就只能是“为人民服务”。
不然何必劳心劳形地去贯彻那些工作方法,所谓工作方法,也就是“术”。
于是我在这本书的笔记里写:“一个能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真的太重要了。无信念则无动力。有术而无道,终会往歧途。”
作者傅莹生于1953年,在八十年代左右开始工作。我常常想,那个年代,人在生活上的压力,没有现在这样大,所以在精神上,要轻松得多。于是追求“道”,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而对于我们这一代,我们的“道”是什么,似乎是个极难的问题。
像是最近联系的几位朋友,大家也只是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而想追求的,却似乎没有。
大把的时间精力,都放到怎么有个“住所”这个问题本身。而谈论关于精神的话题,简直是奢侈。
人生何其短,四顾却茫然。真不好。
希望大家早日跳出这个圈。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