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微信读书」读了13本

文摘   2024-11-27 23:17   上海  
很多年前喜欢买书,这两年买得少了。因为搬家频繁,整箱整箱的书,实在是个累赘。
有人劝我,不能读完一本买一本,控制数量吗?答案是,很难。
我大概是读研时染上了买书的毛病,从旧书店淘来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看,印刷时间1991年,比我还大。暗暗有种与历史会面的滋味,很新鲜。
或者平日里发现的一些好书,积攒起来,攒到十几本,然后赶着某平台活动,打折买全。收书、拆书的一瞬间,真有种说不出的幸福。
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18年5月,拿了两本旧书回学校,左看右看喜欢得不行。一本是鲁迅的《伪自由书》,还有一本讲历史的,名字忘记了。旧书已经泛黄,但书页完整,字迹清晰,虽是繁体,却丝毫无碍于阅读。
还有一次,2020年4月,下班很早,从快递站搬了十几本书回家,整整齐齐摞在桌子上。夕阳从阳台的窗户透射进来,橘黄色的,一片片盖上书脊,这一幕,有说不出的开心。情绪到了,端了杯红酒,一边喝,一边慢慢看它们的封页。
说实话,时至今日,2020年的十几本书,还有三本没看呢。
看不完,还要买,买了就开心。因为总有新的发现,有时是在书中看到的、有时是在书店瞥见的、有时是被人推荐的,这些发现怂恿我,好像“买吧!买吧!”地说个不停。
后来终于被搬书的疲累驯服了。上海市内几个小区之间搬一搬,尚且能忍受(其实也快忍不了了)。后来上海到河北老家之间往复搬了两次,终于觉得又烦又累。何况花的快递费,可能比书的价格贵得多。
所以从河北返回上海时,我在未读的里边,只选了小部分带回。不过也有几十本了。
同时,我决定转战电子书试试。反思一下,之前一味排斥电子版,或许有点莽撞。
这不,今年在微信读书上,已经读了13本。
《动物农场》《我与地坛》,是重读。前者,奥威尔把一个社会秩序建立的过程,及过程中的黑暗和残忍,描绘得十份刻骨,让人久不能忘;后者,伴随着余华和莫言在网络上的反复提起,终于又把史铁生的散文读了一遍,其中有些是小学课文的选读篇目,如今读来,心境早已完全不同了。
《曾国藩传》,是在多年前读完《曾国藩家书》就想读的,不知什么原因拖到了现在。
《悉达多》,读起来很有些自我写照的意味,总是无目的、无方向,在苦苦求索中,一生就过去了。
《南京大屠杀》,是不知哪天,突然想到了张纯如这个名字,于是提上日程。
《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这两本是马伯庸忙里偷闲的两部,据说前者写了11天,后者写了1个月,真厉害。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大概是去年在万象城看到了《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随手拿起来看看,记住了“齐格蒙特·鲍曼”这个名字,好奇这个社会工作者,是怎么反对大部分社会工作的。
《我的阿勒泰》,是5月份从阿勒泰回来后,趁着这部电视剧大火,追着读了读。但电视剧没看。
《要把读书当回事》,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很多读书方法、意义、目的方面的思考,其实非常好。我想起来朱光潜的那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实青年时用心读读,真的终生受用。可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读过。
最近读完的,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我很喜欢这个版本的选编思路,能够体现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状态。
还有一本,傅莹的《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作为中国驻外大使,她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介绍了出席各种场合时,在着装、礼仪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而引申出文化、传统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刚开始读时,我也非常困惑,即使是国际场合,真有必要纠结到甚至一粒纽扣的样式,这样的细枝末节吗?
答案就在书的开篇: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国与国间的交往,与个体间交往,其实没什么不同,繁琐的礼仪并不是为了刻意折磨人,而是给你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态度。
说来夸张,如果你的衣服没穿对、或者举止不恰当,他人就觉得你没有那么可靠,你的国家也没那么可靠,于是想要商量的“大事”,也就无从谈起了。国家大事,总归要落地到具体的人之间的沟通中,为达目的,再讲究都不过分。
比如正在读的三毛的书中,她很不情愿的描述了些,国人在外旅游,不愿入乡随俗,而招致整体中国人形象受损的事。这些不快的事,有时很难用对与错去评判。或许只有拉出《礼记》来,好好讲一讲传统,有些人才情愿反思一下自己的举止。
想来,我曾如此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甚至外出游玩,或者坐地铁,都要放一本在包里。
当然,现在偶尔也这样,只是同时把电子书也纳入阅读范围内了。于是我发现,电子书好贵,像我这种还有纸质书要读的,续费会员没什么性价比,然后去各处搜刮资源。
怎么说呢,请人吃饭几百块,眼睛不眨一下。19块的会员,觉得好似勒索。我也确实境界不高。
说了这么多,如流水账一般,本来没什么意思。只是突然想到,之前理由充备坚持的一些原则,逐渐的,也松动了。有些感慨。
如果非说点意义,那就是上边提到的那些书,我都很推荐,书荒的朋友可以挑着读读。
晚安。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