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需要爱情吗

文化   2022-08-01 23:15   上海  
毛姆的《面纱》里,凯蒂和她的姐妹们,从一开始,就被母亲当作名媛来培养。
而名媛的最好归宿,就是嫁个有权势的人。
然后在各种晚宴中露面,与各种夫人喝喝下午茶。
凯蒂是姐妹中最漂亮的,本来最有可能嫁到上层阶级。
但她挑花了眼,直到26岁,猛然发觉自己花季将过,才开始慌张与着急。
急切中,她挑了个不善言辞、缺乏生活趣味的细菌学家。
而在近代英国(故事背景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职业。
最关键的,科学家不属于上流社会,不需要频繁出席晚宴,不需要在有权势的大人物间辗转盘桓。
科学家有的,勤恳、真心、专一而已。
他爱凯蒂,这份爱真挚而强烈。
可对凯蒂来说,爱情,恰好是婚姻中最不关键的东西。

凯蒂跟随科学家丈夫来到香港,偶然间结识了助理布政司查理。
出于对婚姻的失望,以及对上流社会的痴迷,凯蒂很快出轨了查理。
并用“爱情”,为这种背叛行为开释。
他们在一个东方人的阁楼里幽会,甚至有时,就在凯蒂家中。
她一度认定查理的温柔是出于他对她的爱,而这份爱,正是她跻身上流社会的钥匙。
直到科学家发现了她的背叛,故事开始转折。
对于这部小说,毛姆的一个灵感来源是但丁的《神曲》:
锡耶纳的一位贵族,因怀疑妻子出轨,将妻子带到位于马雷马的城堡,欲以沼泽之毒杀之。
所以在小说里,科学家惩罚妻子(也是解脱自己)的方法是,把她带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计划双双死于瘟疫。

在这之前,科学家给了凯蒂一个选择:
如果上流社会的查理,真的会与现在的妻子离婚,并娶了凯蒂。
那他,就愿意成全他们所谓的“爱情”。
查理不愿意。
为了保全名声和前途,查理甚至劝凯蒂向丈夫认错,劝她听丈夫的话,劝她投身瘟疫地区。
即便,这种投身代表了极大可能的死亡。
凯蒂绝望了,她的“爱情”和上流社会梦,一齐破灭了。
于是她跟随丈夫来到“湄潭府”,并做好了葬身于此的准备。
戏剧性的是,在走出那个用“名媛梦”构建的精神城堡,在看到一个个倒在疾病中的普通人之后。
她反而萌生出一种,“生命才真正开始”的念头。
她还是不爱科学家,不爱那个可以为她放弃生命的丈夫。甚至她开始不爱查理。
但她开始关注并尝试去理解,在上流社会之外,还有很多像丈夫那样,普通却认真生活的人。
尤其是,在看到住所外,因霍乱和饥饿而死亡的乞丐后,她开始想到:
“这样一个死去的人,也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曾有过自己的生活,并努力生活过。”

凯蒂开始去教堂,去帮助那些来自欧洲的,到此地传教的修女。
帮助她们救助生命垂危的孤儿、少女、士兵,感受她们日复一日的,“为了信仰而不惜生命”的行为。
凯蒂还是不爱她的丈夫,同时也彻底不再爱查理。
虽然她并未像修女那样,建立绝对无私的精神信仰,并以此充实自己的生命。
但凯蒂逐渐可以觉察到,她开始醒悟,开始尊重自己、认识自己,并能够控制自己。
不久,科学家在“湄潭府”染病身亡,凯蒂只好返回香港。
再见查理时,她早就没了那种狂热的激情,感到的,只是羞愧和恶心。
她意识到,“跻身上流”,这个梦能否实现已不再重要。
她意识到,这种梦,本身就是肤浅与无知的产物。
她买了最早的船票,回到伦敦,然后与父亲和解。
之后,随父亲一起,搬离了出生的地方。
搬离旧的家,恰如完全告别了曾经的自己。

也许百年之前,婚姻和爱情并没有直接关系。
婚姻关于阶级和门第,爱情只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婚姻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爱情只是可有可无的个人情绪。
直到现当代,这个问题才逐渐成立。
因为人口的增长以及交通便利,好像造成了爱情和婚姻的因果关系。
同时没有爱情的婚姻,又似乎带有一点遗憾。
其实不然。
婚姻和爱情从未脱离“个人”而存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你、我,都是那些复杂关系和文字概念的载体。
同时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些关系和概念的起点和归宿。
只要自我意识觉醒,婚姻和爱情,可以是两回事,也可以是一回事。
二者可以有因果关系,也可以没有。
重要的是,你所做的决定,不仅仅是顺从于外界的教化,不仅仅是屈服于既定的概念。
不仅仅是母亲对于“名媛”的期待,也不仅仅是上流或者下流的生硬界定。
你做的决定里,要有“自己的影子”存在,要有诚恳的愿望,和内在的思考。
要自我尊重,并有对自己负责的勇气。
因为在漫漫人生中,最悲惨的,是生活了无数的概念,却丢了自己。
周牙日记
一个读书、读诗、写故事的普通人。最近的愿望是去趟西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