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看到非手术反牵涉痛病例,我想起了张策

文摘   2024-11-08 18:59   广东  

我们都知道牵涉痛,其原理是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进入脊髓的同一层面,内脏有病变时,患者感觉到的是对应体表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其原理可概括为内脏-躯体汇聚,因此这种牵涉痛的准确名称叫内脏-躯体牵涉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牵涉痛的概念是南方医院张策教授提出,顾名思义就是相反方向的牵涉痛,即躯体-内脏牵涉痛,可点击查看以下链接:张策的反牵涉痛概念,是加速康复外科非常好的理论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原理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加速康复外科,是完善的多模式镇痛的原因之一,即:既可以使患者舒适,更愿意活动,也可以减少疼痛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但是非外科手术也可以出现躯体-内脏牵涉痛,今日门诊接诊了一个患者,男性,56岁,左下腹部疼痛40余年,反复就医,做了腹部盆腔CT、胃镜、肠镜检查,没有明确的说法,仔细询问,患者的左下腹部疼痛局限于左侧腹股沟区,多数情况下伴有腰痛,以上疼痛白天明显,晚上休息后消失,可见疼痛与体位和活动有关。患者CT检查发现:腰1/腰2、腰2/腰3、腰3/腰4、腰4/腰5椎间盘突出。再追问,患者有时出现双下肢麻木,以右侧明显。根据以上情况,这是一例肌源性腹痛,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髂腹下神经来自胸12和腰1、髂腹股沟神经来自腰1或腰2,当以上神经受压迫时,可出现躯体-躯体牵涉痛,而表现为腹股沟疼痛。


患者还有一个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就是在疼痛出现时有便意,排便后可腹股沟疼痛可缓解,疼痛程度越重,便意越明显,没有疼痛时即没有以上情况,可见这种情况是疼痛引起的,是由于疼痛信号的躯体-内脏汇聚引起的牵涉痛,也就是张策教授提出的反牵涉痛。我们知道,内脏神经信号的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因此出现了对应的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感觉和运动异常所致。


这个病例是典型的脊源性腹痛病例,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概念,很容易误诊,大便异常问题并非肠易激综合征,如果只是对照诊断标准去套用诊断,就很难鉴别。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