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深圳新医院建设接近尾声,招聘人才不容易

文摘   2024-12-25 13:38   广东  
最近,深圳市龙华区接连有医院(或分院)开业或新院区启用,据说明日深圳市新华医院开业,剩下的,没有建成开业的还有: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吉华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沙井院区,宝安空海救援医院。在小编的印象中,就这6所了,其它的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或者一些区属的、补齐不足的小项目,没有大的医院建设项目了。
医院建成了,人才招聘成了大问题,原因有宏观的,如经济周期等因素,也有微观的,如不同医院的人才观等。昨晚,有人问小编:如果你是人事科科长,你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编说:不容易。
原因是:
第一,医院对人才的期待和人才对医院的期待是两条平行线
医院希望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科研、临床、管理都行,可往往绝大多数的人只有一样行;人才期待医院可以客观对待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实际上经常是没法实现的,医院的实际条件也不一定能支撑专家的理想。
第二,医院可以给得出的待遇与专家的期待差异太大
虽然深圳给得出的工资数字较大,但是消费高、房价高,从内地到深圳,实际生活质量下降,但是这已经是医院按照制度能给的了,没有给得更高的标准,毕竟公立医院做事还得有依据,与专家的期待差异很大。因此,高工资只能给个别特殊的专家,什么学者、什么省级以上的主委等等,解决一个科的问题可以,可是解决医院的整体人才问题不起主导作用。
第三,其它问题
包括配偶就业,住房,照顾父母等,都是诸多考虑因素。

另一角度看,新医院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根据小编的观察,从零到公认的水平一般需要20年,前10年是一个阶段,后10年是另一阶段,两个阶段需要的能力不一样。
在第一个10年中,最关键是前五年,前五年决定医院的底子和在市民中的印象,因此临床能力非常重要,决定医院的起步和业务量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但是公立医院一般需要“附庸风雅”,对科研的需求也很大,如果从各种文章课题指标去招聘人才,基本都是文章专家,科研好、临床还好的人才是很难得的,不会真的流入人才市场,此外临床好的专家也很少会跳槽,主要的原因是知道自己科研方面的不足,在目前的评价文化上,在招聘市场上没有优势。如果按目前的招聘文化办事,新医院的临床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医院应客观看待科研的问题,并且接受新医院的阶段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在人才招聘上应动态调整。
第一个十年也需要科研,但应客观布局,在第二个十年,如果前面的临床基础打得好,就应该开始将更多的资源转向科研,并继续将临床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但是一任领导在一个单位最多做两届,也就8~10年的时间,可以完成第一阶段的发展,但接任者未必有这种思维,他可能是一个老牌医院调过来的专家,或卫健委空降的领导,接任者如果不能转变前一阶段的政策,医院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也可能如果第一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后面就很难了,要改变格局,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因此,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小编的回答是:
目前的实际状况下,外地招聘估计很难,不如在市内招聘,物色优秀的人才,好处是这些专家已经接受了目前的薪酬水平,并且无需考虑配偶就业、子女上学和照顾老人等问题,也无需为住房考虑,还能带来一部分自己的患者粉丝;
此外,招聘是守株待兔,有没有兔子,是偶然的,因此各种管理学专著中,都主张人才是主动挖过来的,而不是招聘过来,毕业生、跑腿的人员才合适从招聘途径获得;
一所新医院要跟老牌医院比实力是不可能的,在经营上要用田忌赛马的思维,招聘人才要考虑医院发展阶段,不要追求完美,用人之才,而不是天天考虑人才的不足方面,否则永远招聘不到人才。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