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文摘   2025-01-16 13:19   广东  
年底到了,不少院领导和科主任要为明年的业绩犯愁了,而且往后更加特别,背景大家都知道,不明说了。不少的领导们和科主任都有体会,对医生的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管得越严,死得越快,为了搞懂这个问题,小编也留意了一些管理知识,特别是今年,如果开会有管理的专题,都会很认真听讲。小编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核心的问题就是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问题,医生就是知识型员工。
医院里有很多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科研人员,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生,医生是一个医院的能力基础和文化灵魂。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适合传统的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模式,如严格考勤、加班加点、计件付费等,也不是销售岗位末位淘汰的销售员模式,销售员是低底薪高提成,完成不了业绩不用淘汰,自己就对自己末尾淘汰,换个地方干了。
关于严格管理的问题,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是应该严格的,越严格越好,但是其它方面,往往会严格过头,会严重损害员工的创造性,这方面在不需要动脑的领域,只需要勤奋、任劳任怨就可以,是不影响的工作的。但疲劳状态下,大脑是没有创造力的,创造力需要民主的氛围、言论的自由和个人的松弛,国内的很多所谓业绩就是生产线产品的堆积,而非真正的创造,因此就不要抱怨国内的医学基本没有原创的知识了,这方面就不展开了。
很多管理的讲座都举这个例子:据说开始华为也实施过一段时间的末位淘汰,发现效果还不如以前,原因是大家都处于淘汰的压力下,为了应付所谓的业绩而工作,在套用考核指标工作,没有创造力。作为科技企业,需要的是创新,这个结果明显不符合预期,因此取消了末位淘汰的制度,后来理念是管好员工的关键是管好干部,末尾淘汰改为干部可上可下,不符合要求的干部淘汰,淘汰后还是公司的员工,没有失业的压力,最可贵的不是可下,而是下来后还能上去。
对人来说,基本需求的重要性的排序是:生存,生活,发展。生存是最底线的需求,也是社会和政府保护的需求,对个人来说,如果天天有淘汰的风险,所有人,没有例外,必然的做法是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无法全情投入,也不会全情投入,没人会为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努力,因此现代管理学基本否定了末位淘汰的意义,各国的劳动法也严禁这种做法。
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界,不是垂直领导关系,而是相互成就关系,在医学界特别明显,科主任不见得比普通医生厉害,特别是高年资的医生,而且科主任需要处理各种科室管理上的事,没时间学习,不进则退,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已经算不错了,往往很多问题的见解,普通医生比科主任深入很多。在国内的文化,管理的主官一定是最厉害,不是也得是,加上知识分子的性格缺点,有的科主任会有意无意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人的处理原则是少说话、不得罪、看到问题也不说,因此就出现了,一管就死的问题,大家都沉默了。最终管理者自己所有的事情都要管,最终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
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不是流水线工人,也不能是计件工,管理的原则成人达己,成就别人,达到自己的目标。人与人最大的恩,不是给予,而是成就,成就自己的人是自己最大的恩人,在这种情况下哪有人不感恩的。在国内医生薪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一点更加重要,其它方面的行动润滑一下也很重要,例如称兄道弟、偶尔小酌一下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人际关系必须的方式。

笔者所知的以知识型员工管理的理念为核心的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虽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还有可以吐槽的地方,但基本的东西做到了,领先了很多的医院,例如:劳动时间的保证;不计件考核,不以业务量为业绩考核的基础;体现医生的核心地位等等。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