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刷一下文献,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关于其特点描述如下:
从以上的数据看,疾病的特点符合病毒感染,这种腹痛多数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而非急性阑尾炎,其原理如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和青年人,起病时常先出现或同时出现发热、咽痛、倦怠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而出现腹痛,腹痛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表现为脐周疼痛,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这是由于肠系膜的神经支配规律与小肠和阑尾类似,开始的脐周疼痛是内脏感觉神经受刺激,在感觉神经的内脏-躯体汇聚的躯体神经支配部位产生的牵涉痛,此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下腹部疼痛,但是这种疼痛并非真正的躯体性疼痛,可能的原因是肿大的淋巴结刺激肠系膜根部的腹膜,肠系膜根部为躯体感觉神经支配,引起的躯体神经支配下的内脏躯体牵涉痛。
牵涉痛的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人体中,神经系统优先处理的是体表的痛觉信息,因此深部的疼痛通常表现为体表的牵涉痛,这是神经系统优先认为疼痛来源于体表的结果,即牵涉痛。
鉴别的要点是:
注意腹痛之前的病史:腹痛前有感冒的病史,一般在之前的两周,有时感冒病史可能不明显,仅有一点乏力症状;
体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没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无腹肌紧张及腹部反跳痛,腹部压痛区域通常与肠系膜的体表投影一致,呈三角形。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白细胞可轻度升高或不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或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比例不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肠系膜中大的淋巴结,有助于诊断。
但是并非所有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都有典型的表现,有的可能表现为内脏痛为主,牵涉痛不明显,因此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并且超声或CT检查不一定都有明显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
从文章提供的数据看,阑尾腔内出血,或者淋巴滤泡内出血,可能是手术操作所致,并非原发的表现,正常的阑尾也可能出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因此阑尾的的病理报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能是不正确的。
阑尾的淋巴滤泡(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类型的文章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报道某地区出现爆发性急性阑尾炎,通常为某学校某兵营,实际是这是病毒感染的结果,引起群体内的传播,有的病毒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不是每个感染者的症状都明显,有些人可能没有发热、咳嗽的症状,但可导致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因此出现这些文章是对医学原理不熟悉的结果,本质上不是出现了另外一种急性阑尾炎,也不是急性阑尾炎有爆发流行的特点,这些都是病毒感染,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需要指出的是: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也可以出现继发的急性阑尾炎,真正的急性阑尾炎,其原理为阑尾的淋巴滤泡增生导致阑尾堵塞所致,甚至可能出现化脓或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