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2025了,为何深圳的大学医院发展还远不如非大学医院?

文摘   2025-01-23 14:03   广东  
临近年底,各种聚会,有人问:这一批新医院,基本都是大学附属医院,最长的也十年了,2025年龙岗还有一家大学医院要开业,十年之约期满,是考验的时候了,但目前没见发展很好的,远不如几个市属大医院,不是说大学附属好发展吗?不是说深圳医学发展慢就是因为没有医学院吗?你怎么看?
小编一直都回避这种话题,原因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性讨论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逻辑性地讨论问题,还会有人对号入座,造成矛盾,不利于和谐。
不过确实,最近这个话题在医学界有点热,也分享一下吧。
本公众号曾将深圳的医疗发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发展阶段,第二是探索阶段,体现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发展模式上,第三是进一步的拓展阶段,体现在对大学医院的发展上。
从历史的角度,小编是这样看待深圳的大学医院的。

一、发展阶段,催生大学医院,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阶段的医疗发展伴随特区初期建设开展,主要是解决有无问题,作为基本的城市配套,因此走的是老路,经过20年的建设,城市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是医疗跟不上去,因此当时就请了很多专家或顾问探讨,无论是南方的专家,还是北方的专家,都认为:深圳医疗发展不足的原因是没有医学院。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从非医学民众、年轻医生、大专家到医院领导,都深信不疑,成为一种共识。因此,第三阶段的发展开始与大学合作,并且这个阶段财力也非常强大,投入非常有力度。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大家看到的结果就是文章开头的疑问了,小编认为:医学院是没有错的,必须要有,但是必须逻辑地理解,医学院、教学与医疗发展的关系。
小编的观点是:教学促进医疗发展是个伪命题。
教学、科研与医疗的发展是个体系化的发展,其中医疗是领头羊。合理的逻辑是:因为医疗发展得好,才去教学,以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从而提供最好的培养条件,教学不是用差的医疗资源来进行的;因此,不是,因为教学医疗就可以好起来,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好的医院来教学,不是教学使医院好起来。
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是需要消耗日常医疗资源以外的更多资源的,需要医生更多的精力投入,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医生要分心,产生额外的成本,分散医生的心思。此外,医学的知识基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很少数学、物理那种推理性的知识,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基本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背书,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因本质如此,能力强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自己看书完全可以理解,医学生的实操能力基本都是基本操作,一般用模型教学,有合适的机会在病房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操,因此很难想象,这种教学可以促进医疗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说一点用没有,把教材熟悉了,再指导一下学生,也是能更加熟悉知识和技术,但对医院发展那种推动,微乎其微。
再下来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就是实验室和论文发表教育。科研是医疗发现的延伸,创造新知识,需要在医疗实践中去发现。构想一个课题,并拿一项资金,发篇论文,无助医疗的发展。这也是社会共识,限于篇幅太多,大家阅读无趣,就不再展开了。

二、医疗发展,才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的认识偏差,科研的过度重要性,是由于评价体系所致,但是要发展医院,医疗才是硬实力。教学和科研都是自娱自乐,自己定标准,自己考核自己,发个文章作为象征。医疗的发展与教学、科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医疗还有市场问题,标准可以自己定,有无市场由社会和患者决定。由于发展的原因,国内的医疗市场很特殊,特殊之处是从高度计划走向完全无序,从平台信仰走向专家信仰,最后诚信解体,走向更复杂化,因此其特点是:就医平台化,择医实力化。
就医平台化的意思是:常规的医疗,选择优先次序依次为高的平台择医,从省部级医院,到市属医院,到区镇医院,到社康中心,结合自身地理条件等,选选个医院试一试,合适的继续。
择医实力化的意思是:对大病,影响生命的疾病,千方百计寻找有实力的医生,可能是很有名气的医生,也可能是一般名气的医生,结合自己的人际关系、经济实力等,因此可以不怕麻烦到北上广去,加上深圳人的各方面实力比较强,这个特点就比较明显。
因此,虽然几家市属的大医院处于市中心,但以现在的交通能力来说,地理位置对大病患者的选择不具有限制意义,医院的实力就是医疗实力,无他。对国家来说,先天部队到哪里,哪里才是新疆土,真理从来都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实力到哪里,哪里就是势力范围,医院的发展也是一样,专家的实力到什么程度,医院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其它核心决定因素。

三、客观说:深圳的新医院建设都是比较成功的
部分医生比较愤青,非认为最高的水平才是成功,心理背景就是文人相轻和双标的产物。成功的评价标准不是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而是是否达到发展目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有的大学医院接近开业十年,有的四五年了,有的还没开业,客观说各家医院也顺利开展医疗业务,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社会交代的任务,客观说达到发展目标没有问题,达到发展预期就是成功的标准,至于成功的投入多少,那是代价问题,不是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之所以大学医院被吐槽,是因为当初的“牛吹得太大了”,外行和内行的人都能看出来,不过也是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看看算了,看破不说破。
四、发展的基础是:踏实地小步快跑,别谈跨越
医院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是专家的水平,新医院是没有专家培养能力的,因此只能短期靠引进,让后让专家留得下来,以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中期靠吸收同化,让专家扎根下来,培养出年轻的医生成为骨干。远期靠培养,初期和中期基本上就需要10年了,一代院长、科主任的时间了,以后才有自己培养的人才。但现在的政策不利,一是急躁,急功近利,巴不得明天中国第一,后天世界第一,二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脱离实际,这个可能会有点批判领导的误解,就不展开了,三是考核的方式方法为非医疗指标,这也是共性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没人去试图做出改变。

五、回归现实,真正发展
特区的特,就是在当年大炼钢文化下回归现实,实事求是,另外的特就是打破常规,抛开迂腐的做派,做实事,做有效率的事,因此小编认为:回归现实,用实际的目标指导发展,用实际的利益渠道引导发展,用实人做实事,大学医院才能做到小步快跑的发展。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