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解剖概念辨析:小肠黏膜中的派尔斑不是淋巴结,也不是淋巴滤泡

文摘   2024-10-24 07:37   广东  

昨日见有老师给学生讲解派尔斑的问题,存在概念理解的偏差,其实也不怪老师,他们也是在照本宣科而已,有时也会有病人拿着肠镜报告问这个问题,因此辨析一下这方面的解剖问题。

什么是派尔斑(Peyer patch)?

下图是末端回肠的内镜检查所见,息肉样结构就是派尔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的结构是这样的(见下图)

可以见到它的小肠黏膜侧有M细胞,有输出的淋巴管,但是没有输入的淋巴管,也有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

小肠黏膜层的表面还覆盖着一层黏液,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但是派尔斑部位没有黏液,M细胞直接与肠道内容物接触,可以对肠道内的物质进行采样,包括微生物,并把这些采样的物质加工后转移到派尔斑中,在派尔斑中进行抗原识别和免疫反应,或启动整个肠道的免疫反应。因此,只有能与派尔斑表面的M细胞进行结合的细菌才有感染作用,其它无法与其结合的细菌大部分都是肠道的过客。因此派尔斑的作用是聚焦在潜在的病原上,帮助机体避免对无害的抗原产生反应,避免了免疫系统的激活(无病原激活)。

那么,派尔斑是淋巴结吗?

淋巴结的构造是这样的(见下图),有进出的淋巴管,没有M细胞,免疫上的功能也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有的专著说派尔淋巴结或派尔集合淋巴结,是错的,没有理解其解剖本质。说它是派尔淋巴滤泡或派尔集合淋巴滤泡也是错的,淋巴滤泡的结构如下图,完全不是派尔斑的结构。


以上的错误甚至见于很“权威”的专著或文章。

解剖学图谱上的派尔斑多数命名为淋巴滤泡,有些教科书也是这样(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