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疗20年,有那些贡献?

文摘   2024-12-12 17:30   广东  
今日,2024年12月12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医院开业,医疗界的讨论又开始热烈起来,有人说:深圳建那么多医院,好像也没有多大的贡献。然后又问小编怎么看这个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觉得医院的建设应该是百年大计,至少也是三十年大计,短期内很难说,但深圳的医疗比较特殊,特殊就特在特区上。
特区的意义是先行先试,如果说特区的前20年,深圳的医院都是在模仿内地,从2000年开始,深圳的医疗建设开始走自己的路,医疗建设的意义普遍意义贡献体现在制度先行先试,这一点也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值得肯定。
首先是1999年,深圳市中心医院开业,2001年成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改名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院实施后勤社会化,全部后勤外包,这一点在当时是一种跨越式的改革。以前的医院,所有的员工都是单位人,有些后勤人员,从18岁开始就在医院搞清洁,工作几十年下来,年资很高,收入比博士和副主任医师可能还高,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就很不适宜了。有的医院后勤人员拥挤,电梯都有专人操作,有的员工干脆花1000多元请个民工帮自己工作,自己还有很多剩余,可以在家休息拿钱。然后是罗湖医改,成立紧密型的医联体,将资源集中,高效利用,得到国务院的多次表扬,并成为医改的样板。
要说在制度上先行先试,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很多制度都开国内先河,例如:门诊不输液,门诊预约制,薪酬制度,全科医学管理,门诊打包收费,等等,目前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这些东西看似很平常,可以从无到有,实施起来会遇到很多阻力和批评。
最新国际版医院评审也是特区出品,即《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深圳政府在线的评价是:12月8日,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获得CIHA(《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授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通过认证的医院,这标志着深圳制订的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走向境外,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
因此,在制度上的先行先试,特区名符其实,还是有输出的产品和价值观,引领国内医院的发展。

深圳医疗的其它基础指标非常优秀,医疗体系完整,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应该是一流的,但也存在不足。一个医院的最核心贡献之一,最终在专科影响上,这方面就是很大的短板了,除少数专科外,多数专科影响力不足,这里的影响力不足,不在常规的能力上,而是同行认可的高层次能力上。虽然近年深圳市出现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科,但国家重点建设专科与国家重点专科不同,与国家重点学科更不同,虽然都带有国家两个字,但内涵不同。另外一个需要客观看待的就是国考,国考看的是质量管理指标,这个质量是质控的质量,而非高水平的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疗水平,如危重病例和高难度手术等指标,但并非十分完善,更不是水平高低的指标,更多代表医疗质量管理指标角度的完善。而复旦版的医院评审,科研更重要,所以结果也并非一定能代表医疗水平。

那么,什么才是医疗水平高的最好指标?实质上没有指标,只有同行评价,内行人才知道内行的门道。可喜的是深圳近十几年培养了一批不错的中青年人才,他们已经走向国内,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有的已经走向国际,也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因此在医疗水平这个角度,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也可以在高水平的医疗上做出贡献。

特区医学医事
医学专业交流、医学学术活动宣传平台、医学科普和人文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