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公益节|“活力未来亲子园,到底是干什么的?”

文摘   2024-09-05 11:50   北京  


朋友们,预热了许久的#久久公益节活动终于要开始了!敞开天窗说亮话:扫描识别下方的小程序码,进入腾讯公益小程序,就可以捐赠支持活力未来亲子园项目啦。



今年#久久公益节的配捐规则如下:


9月5日-9月9日,每天10点开始,向“活力未来亲子园”项目捐赠1元或以上,将获得腾讯公益的惊喜配捐注意:每人每天仅有1次配捐,每次配捐金额不超过9.9元。


如果你是腾讯公益的长期捐赠人,还能获得“专属配捐”,比如有的小伙伴可能获得299元专属配捐!只要捐赠1元,就可以获得专属配捐并使用在自己想支持的公益项目上(领取和使用方法见下图)。9月5日上午10点后,记得进入“腾讯公益”小程序捐赠并领取自己的专属配捐哦!



此外,如果你愿意发挥创意和影响力帮助亲子园项目宣传和筹款,还可以发起「一起捐」,带动更多人捐款和劝募,让更多流动、留守儿童和家长有机会持续接受有质量的早期亲子教育公益服务(方法见下图)。


如何发起「一起捐」


那么,怎样跟还不太了解活力未来的朋友们介绍亲子园项目呢?这一次,想和大家一起回到那些深深触动我们的故事和人物,回到那些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变化:亲子园项目究竟在做些什么?项目成立的十多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长长久久地陪伴我们,一路前行?



“如果有机会,我都想伸出手”


和小洲村一桥之隔的土华村,是个人口众多的繁华村子。在多到数不过来的服装加工小作坊里,外地人工作、生活、育儿,凭借一身手艺和勤劳肯干撑起一家人的生活。和许多小洲村居民一样,活力未来小洲中心负责人阿霞偶尔会去土华村购物、买菜,但每次路过,她总是忍不住疑惑:这里怎么是这样的呢?


阿霞指的是土华村的环境。村里从事服装加工的人们,白天工作,晚上也工作。晚上工作意味着要吃夜宵,所以村子里有很多夜宵摊,这些摊档周围扔满了生活垃圾,而且地上全是黑乎乎的油污,而村子里的孩子们常常就坐在黑乎乎的路上玩耍——尽管人口众多,土华村里几乎没有适合孩子玩耍的场地。


“经常看到孩子们在超市外边的摇摇车上玩,或者就在路边玩。”阿霞说,“看到孩子们就这样坐在黑乎乎的路上,我就很想给他们找一个安全、干净的活动场地。”


土华村街景


有了这个想法后,阿霞和同事们开始在土华村寻找合适的亲子园场地。在一次次的走街串巷中,阿霞看到了村子的角角落落,也愈发坚定了这个想法。


“哪条路上都有垃圾。然后走进小巷子,你会看到地上全是布料和皮带之类的垃圾。布料有粉尘,皮带有胶水,这些东西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阿霞说,“有一次看到一个小朋友和爷爷坐在路边玩,什么玩具都没有,裤子还是湿的,让我印象特别深。”


没想到,找场地这件事,一找就是三四年。


“大家平时都会留意村子里有没有合适的空间,然后一起去了解情况。如果下午孩子和家长不多,我们就会留一个人在小洲中心看家,其他人去看场地。”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阿霞决定改变方法,去联系村委,看看能不能把祠堂的空间利用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大祠堂,可去了之后发现,那里已经是奶奶们跳广场舞、爷爷们打麻将抽烟的地方,只好放弃。”


闲置招租的空间、祠堂、舞蹈室、党群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接近四年时间里,各种尝试都没有结果。阿霞坦言,自己一度放弃了在土华村开亲子园的想法。但时隔许久、偶然路过那里,眼前的景象又让她重新燃起了这个想法。


“因为马路两边有很多作坊,跟其他村子相比,土华村的马路很窄。如果两辆公交车对线开的话,一定要避让,没法同时开,窄到这个程度。路上又有很多车,三轮车、面包车、电动车、货车,来来往往地拉货。很多车的后座都装了一个很大的车架子,上面驼着满满的布料。而且大家好像总是在赶时间,在路上穿插超车,怎么快怎么开。孩子们就坐在这样的路边吃东西。我看到就觉得,还是要继续找场地。”


土华村繁忙的街道


位置、面积、环境设施、租金……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寻找一个合适的亲子园场地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很困难。但大家一直坚持、不放弃,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确实需要一个安全、干净的活动场地,也因为感受到了家长们对育儿支持的渴望。阿霞说,家长们都希望能和孩子交流、互动,希望孩子能够配合自己。但就靠他们自己,这可能很困难。


“很多手工作坊家庭的妈妈,认识的字不是很多,每天埋头工作,带娃的时候就让孩子拿着手机在边上玩,十几个月大的孩子可能就一直捧着手机。到了幼儿园能接收的年龄,直接让孩子入园。平时碰到孩子不听话,家长就用‘打’来管教,但很快就会发现‘打’已经没有用了。”阿霞轻声说,“很多时候,人靠自己很难走出一个困境,但如果身边有人能帮一把,可能就会不同。所以如果有机会,我都想伸出手。”



始终不放弃寻找场地,也是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亲子园园里真实动人的生命变化:家长们得到支持、有了方向,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甚至有了或大或小的突破。


“少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真的太好了!”


“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肯定有哪里不对,你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在外婆的催促下,妈妈带星星去了儿童医院。医生判断孩子语言发育落后,“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错过了语言爆发期,孩子以后可能都不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跟人交流了。”听到医生的话,夫妻俩一下子慌了,几乎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星星是这对年轻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和很多来自外地的家庭一样,他们在苏州没有什么可以往来的亲戚朋友,爸爸负责工作养家,妈妈则一个人在家带娃。下班后,夫妻俩常常各忙各的,让孩子自己玩。因为没有经验,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只是觉得开口说话慢了点,之后自然会好的。


“那阵子,爸爸也停下了工作,我们开始跟不同机构了解康复治疗费用。”每年十多万的康复费用,对于一个刚刚决定在苏州定居的外地家庭来说,实在有些沉重,于是夫妻俩决定先从基础做起,有时间就带孩子去游乐场之类人多的地方,希望他多一些跟人互动的机会。


“有一次出去玩,听其他家长聊起亲子园,我就决定带孩子来看看。”看到星星不仅不排斥亲子园,甚至还很感兴趣,妈妈就每天坐公交带着孩子来亲子园参加活动,还报名了今年3月的音乐亲子课。


很快,老师们就注意到星星还不会说话。跟妈妈了解情况后,老师们决定在亲子课上有意识地多和他互动。


“我也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所以特别希望能够帮到星星和妈妈。”说这话的是芳芳老师。今年初带着小女儿来亲子园参加活动后,芳芳成为了活力未来苏州园东中心的一名老师。医生判断,芳芳老师的大女儿有「多谱系综合障碍」(语言、智力和交流发育受阻),但至今无法确定原因。“我们带她做了很多年康复治疗,背后有太多故事太多情感,所以我非常理解星星父母的处境和心情。”


一次老师讲绘本故事,有一个「变变变」环节,特别受小朋友们欢迎。“这个环节是这样的,孩子用手指着绘本上的一个颜色,老师翻页之后,下一页刚好就是这个颜色,像变魔法一样,小朋友们总是参与得很投入。我就跟星星说,你要不要用手指来点一点,点了之后老师就会变魔法哦。”芳芳老师说,“一开始他还有些怯怯的。但点了之后,看到老师一翻页、绘本页面的颜色变了,他的表情瞬间就亮了。很神奇的是,第二天的亲子活动,他不像以前那样四处跑动了,而是能坐下来参与整个过程。”


芳芳老师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她。


“6月初的一天,我跟他互动,说‘我是芳芳老师’,结果他很高兴地跟我说,‘芳芳老师好’,还抱着我的手说了好多遍。我听到简直跟自己女儿开口说话一样开心!我问妈妈,孩子怎么突然开口说话了,妈妈说,前阵子去医院体检,星星还只会说叠音字,这几天忽然就开始主动喊‘爸爸妈妈’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又过了几天,在亲子课的「打招呼」环节,他一字一顿地说,‘大-家-好,我-是-星-星。’他发出声音的那一刻,大家好像都惊呆了,屏住呼吸听他说话。等他说完,所有人一起给他鼓掌。”芳芳老师说,“听到他说话,我感觉激动得要哭了。少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少了一对心碎的父母,少了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真的太好了!”





被挡在门外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


从妈妈怀孕到宝宝两岁前的生命最初1000天,是一个“机遇窗口期”:孩子的大脑高速发育,视觉、听觉、语言、认知和情感控制等能力迅速发展形成。


在这个阶段,“回应性照护”非常重要:养育者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动作、声音等线索,通过肌肤接触、眼神、微笑、语言等形式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回应。照养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孩子在各项能力上的巨大差异。一项国外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差异可达到2~3倍:出生在白领精英家的孩子的词汇量大约是1100个,但在领取救济金的家庭,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很少跟孩子交流,孩子的词汇量只有616个。


回应性照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往往意味着养育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提供有质量的陪伴,有时还需要支付昂贵学费。对于我国3.8亿流动人口来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常常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就像阿霞提起,有一次,一位土华村的妈妈带着孩子们来亲子园了解情况。她白天带娃,晚上工作,老公也是全天工作,有时候晚上在仓库干活,累了就直接在路上睡一觉。对许多家长而言,自己埋头苦干,不过挣一份辛苦钱,而且很多时候意味着放弃陪伴孩子的时间。


在农村地区,3岁以下留守儿童常常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通常只照料儿童的生理需求,忽视其他发展需求,甚至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许多流动、留守儿童虽然处在发展各项能力的黄金时间,却被挡在了早期教育的门外。


经过10余年的探索,活力未来不断总结经验,打磨出了一套成熟的系统化、标准化服务模式,即活力未来亲子园项目。项目通过亲子课程、家长读书会、家长课堂等各项活动影响养育者的育儿理念和行为,支持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和孩子建立积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为孩子创造有爱、接纳的早期发展环境。于是,也有了这许多真实动人的生命故事。





“这颗种子更像种在了我的身上”


有时候,急需支持、渴望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因为种种因素,孩子出生后,回归家庭的通常是女性。“妈妈”这一角色带来了喜悦与满足,但全职妈妈的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剥离了她们和世界的连接。繁重的育儿责任,重复、枯燥的生活,对于脱离社会的担忧,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再加上缺少沟通和理解,全职妈妈的生活也许会让人无助、焦虑,甚至陷入抑郁。


“每天就重复做这些事情,忙的时候脑袋......每一件事情都想着要控制情绪,但是久了真的觉得很疲惫。”


“我觉得我干什么都不行了,只能在家带孩子,除了带孩子什么也不会了。”


“就怕别人问一句,你怎么不去挣钱?你这么年轻就在家带孩子不上班?”


在亲子园,家长们相互诉说、彼此倾听,共同建立起一个互助网络。正如项目十年前的受益人停姐所说,教育的这颗种子,不仅落在孩子心里,也种在了自己身上:她在这里找到自己,找到新的职业方向,也找到了与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相处的方式。


还有许多妈妈选择接受技能培训,从受益人成长为亲子课老师,探索人生新方向,也把早期亲子教育服务带给更多流动、留守儿童家庭。阿霞、海燕、芳芳老师,还有许多许多人,都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十多年来,亲子园项目培育了1,267位亲子活动带领人/老师(截止2024年6月30日的数据)。


在每一个亲子园,都有勇敢踏出第一步、不断成长的妈妈。每个项目点都是一片小天地,就像芳芳老师说的那样,“这么多年,要照顾孩子、马不停蹄地面对大事小事,常常就在一堆事里度过了忙乱的一天。但在亲子园,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踏实,可以沉静下来享受一天的安宁,不管做什么都有劲儿。”





参与公益,究竟能收获什么?


想到全国有上千万流动、留守儿童,活力未来项目经理海燕感慨道,“那些孩子都会长大,我们开点有限,等我们过去已经错过孩子的时间了。”从2016年起,活力未来开始支持合作伙伴机构,将项目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聚集区域, 支持更多孩子和家长。


就像下面这个视频里河南群兴学校的老师们所做的那样,亲子园项目的合作伙伴们在各自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在熟悉的环境和关系中做超越的事,持续把有质量的早期亲子教育服务带给周边孩子和家长。截止2024年6月30日,我们和全国各地的伙伴们累计在213个项目点开展服务,支持了125,859 名流动、留守儿童及家长。



对比1,000多万3岁以下流动、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数字,我们的力量非常有限(数据参考: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3年发布)。但每多一个人关注“流动、留守儿童缺乏早期教育资源”这一事实并行动起来,更多孩子和家长将有机会持续获得有质量的早期亲子教育服务。所以,这个#久久公益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捐赠、宣传、转发,每一种参与和每一次关注,都是对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支持!


参与公益,一个人大概不会变得有钱,也不会出名,甚至不一定听得到一句“谢谢”。但世界上会因此诞生更多关于爱、力量和希望的故事,就像阿霞和芳芳,还有许多亲子园伙伴告诉我们的那样。


而当一个人用行动支持他人,他也在用行动告诉世界,“我心里有爱”。世界将透过一切对他说话,说那些有声的、无声的,关于爱的话语——在陌生人的微笑中,在清晨的阳光和傍晚的微风中,在生活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里,他都将看到爱。


心中有爱,平凡的每一天,都是闪光的一天。






悦享新知
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