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完全不同的伙伴神奇的“不谋而合”:让自己成为改变的起点

文摘   2024-08-19 11:59   上海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中有一段关于“学习”的精辟描述,简单总结下:“学习”是个主动动词,是人在做的事。人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用自己(自己的特征以及拥有的经验、记忆、知识、技能……)与所遇到的情境、问题和想法不断地相互作用。


“学习”(Learn)是个主动动词:


学习是人做的事,而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人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即使人并不总是意识到学习过程正在发生。相反,通过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人们会遇到各种情境、问题和想法;通过处理这些情境、问题和想法,他们拥得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身体的经验,并适应下来。这些经验和适应塑造了一个人的能力、技能和发展倾向,从而影响并组织着个体进入未来的思想和行动。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第1章 绪论


更让我们兴奋和感动的是,在《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营·01期》的实践中,我们清晰看见了这一理论在如何发挥作用——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作为“完整的人”在互动,98名伙伴链接过往经验,产生新经验与新适应,并将之带去未来的思想和行动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6位如此不同的伙伴身上发生的“不谋而合”:


TA们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议题领域、在各自机构中担任不同角色,却在如何看待自己与自己所处的情境,如何看待项目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改变现状的想法等方面,却有诸多的“神奇的巧合”。


或许说“巧合”不是那么贴切,因为它背后也确实有着“有意识地设计”在发挥作用。


一方面,这些“不谋而合”代表着一个来自用户的确认——我们主题训练营产品预期交付的价值的实现,即:让参与的用户能【有思路】【有方法】【有信心】,在系统中更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回应在日常工作(项目管理)中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让实践与理论、思考持续回响、共鸣,比如“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的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对于自我认同为行动者的我们而言,这是最能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当下:在实践中感知理论,再回到理论中产生新的行动灵感。


我们也想将这6位伙伴的“不谋而合”与你共享,也特别感谢TA们以及每一个在身体力行着“学习是个主动动词”的伙伴!


我们相信,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




随着机构转型,小阴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复杂的项目,要让自己负责的新业务从无到有落地、运营起来,需要从执行者转换为管理者思维;做倡导感觉推不动、很难触及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点;在团队内自己显得很“卷”,和同事协作中总觉得难以调动对方的积极性,另一边又是负责人的期望……在压力山大、心态“波动”中,小阴报名了项目管理营。


项目管理营“让我系统性地理解了项目管理要做什么,可以使用的工具、框架,同样也为我指明了未来持续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学习路径”——小阴说已经在考虑报名9月的PMD认证训练营。


当心里有了较为清晰的框架,小阴对于自己身处机构的位置,自己的责任、价值更清楚了,也更明确负责人对自己的期待——“让项目从无到有落地、更长久地延续,因而让更多的资方,无论基金会或是企业,能够看到这个项目的价值,我觉得我的任务其实是蛮重要的”。


团队协作上,她意识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需要伙伴的助力”,“所以会努力做更多细致的沟通,或者主动争取更多的资源来让这个项目做得更好。”


而参加项目管理营为小阴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价值,她说是:在训练营中与一批公益同路人相遇,看到大家为了更好地服务,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使命感和能量互相影响、鼓励,让自己的使命更加坚定、有动力。“我不仅调整了我的心态,而且获得了更大的的能量,支持我继续往前走得更远。”




小L的工作需要把专家、服务对象、执行方、捐赠方等多个相关方“拢起来”,当相关方各有各的需求,要在中间地带统筹、周旋,她用“焦头烂额”来形容自己的状态:“之前自己对于项目管理,就是朴素的责任心驱动”,“想让各方都满意,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三头六臂都做不过来”。


走出训练营时,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些底气。这个底气一方面来自于课程的系统性——她发现最重要的是“综合目标”,而不是“所有目标”,这让小L得以从外部庞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我起码知道每一个地方最重要要抓的是什么”,“真的只能聚焦一个到两个综合目标,不能太多”。


另一方面,底气更离不开助教带来的情绪价值。小L在训练营中匹配的助教是同行,共同的话语体系自然拉近了她们的心理距离,她说助教不光给她了一些专业的建议,也表达了从相似体验出发的很多共情、肯定和支持。各方需求不明、规划不清晰的情况下,自己总是要扮演及时响应、情绪稳定的角色,实则很内耗。“助教提醒我要看到自己的需求,她说我原本内心已经特别清楚”,(只是被繁杂的事务和苦恼的情绪暂时遮蔽),“她相信我完全有能力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化被动为主动……我看她的助教反馈都能哭。”


这也许就是小L从项目管理营中带走的“底气”:靠别人持续提供情绪价值很难,但我可以关怀自己、赋能自己”




刚来到现在机构不久、接手社区项目落地的的刀刀,对于项目本身的背景、目标,所在社区的情况,总有些“模糊”,尤其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要自己去从头构建、积累关系,以更好地开展项目,在日常繁忙与诸多不确定中想要有一些抓手……在机构的支持下,抱着“看看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的开放心态,刀刀加入了《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训练营》。


过去刀刀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多面手”,什么都能做,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在配合别人的安排、要求。当被问到“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象”或者“你怎么看”“你打算怎么推进”,才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过;和他人沟通合作时显得“好像我怎么都行”,但这样“都可”的结果也没有让各方皆大欢喜。


刀刀说在主题训练营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执行项目以前先问问自己对项目的期待,去看到自己与合作对象预期的异同点,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事情”,同时找到适配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刀刀在回到工作场景时也更体会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意识转变:“之前会比较被动接受,上级或者团队领导给到一个任务,我就去完成”,“当开始有了管理意识之后,就会更关心项目的推进、成效,以及看到团队成员是怎样思考的”,也能更有效地应用工具方法去做规划、梳理优先级……“虽然还不能说自己就能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会觉得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作为“六个大包”机构发起人,黄婉平20年公益生涯中已经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项目管理,一直是被事情赶着走,感觉自己迫切需要提升”。项目管理相关的书、线上课程婉平也买过,一边是繁忙的事务,一边总想找一些良药,好不容易抽时间把书啃下来,但理论和实践场景中间感觉总横亘着一条鸿沟。


这次报名参加《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训练营》,婉平说刚好处在一个项目/机构特别艰难的阶段,参加训练营的体验对她来说是一种打开:不光回应了她对于系统学习项目管理的需求,也能通过实践练习直接梳理、回应实际难题、很快带回到工作场景中;对像她一样服务困境儿童、深耕教育议题的公益人,悦享新知“陪伴式学习”的形式也给她带来新的灵感……


婉平说去年“受过很大的挫折”,大环境也充满挑战……“但越是这样,我越要通过更接地气的项目管理的方式,把好的项目筛选出来,把团队留住,提高落地效率”。参与训练营后,婉平说自己“少了一些忧虑、焦虑”——“以前觉得项目管理是个复杂、庞大的事情,不知道怎么下手,现在依然很复杂、庞大,但是感觉有了方法和抓手,比如大家共同的目标”。


作为机构负责人,她说她想先做出改变,把工具、方法应用起来,比如一页纸管理工具,让团队看到自己的改变并成为受益者,进而加入其中、也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正在经历角色转换的睿,在从执行人员到进入负责人、组织者的角色过程中感到有些吃力,在一些决策问题上,感觉自己需要更多“科学、理性的思考模型”,需要“长远的洞见和规划”,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拍脑门”。


和很多公益伙伴相似,睿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富有同理心的人,但在做项目时,又会过于考虑别人的需求,导致找不着最高效达成目标的方式,感觉难以协调不同相关方的利益;她也看到自己的热心、积极主动让她总“冲在最前面”、自然地承担起更多责任,但“好像事情就变成我的了”,睿希望能够让项目回归到共同协作的状态。


参与项目管理营以后,睿感觉在和团队的交流当中,自己似乎可以站在更大的视野和生态中去看问题了,那些曾经看似无解的问题、现在她看到了解法: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虽然暂时解决不了,但方向变得明了。在营期中和伙伴交流、互相阅读鹅打卡,睿看到了伙伴多样的思考、洞见,即使没有直接回应自己的疑问,这些不同的可能性呈现在眼前,让她拥有了一种更打开的状态。


在助教的支持下,睿说她开始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真实意图、需求,更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因此更能看见他人的需求表达——即使在很多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它可能是一个人处于特定阶层、区域的真实需求,并且确实代表着一类人群的需求。看见这些需求后,睿也更加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优势与重要价值:相信自己能起到一个翻译或者桥梁的作用,既具备在地的思维,也有更广的视野,把资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连接起来,去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小Y说,最初报名项目管理训练营的期待就是“看看有经验的伙伴是怎么做项目管理的”。她在营中收获的最大启发就是梳理自己在项目中的位置、价值,并积极寻找支持资源。“梳理之前,我就是一个打工人,领导交给我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聚焦综合目标以后,就会发现,既然目标是我和机构团队大家共同想要的,自己就不再有心理负担,能更主动地去向同事寻求支持、帮助。”


小Y说自己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不喜欢太多的沟通、容易内耗,在项目管理营中她发现,“敏感”也可以是一种优势:“在和志愿者合作的时候,我能敏锐感知对方的状态,察觉到TA是不是遇到了困难,然后及时提供支持”;带着这个发现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几次这样的行动和收到积极反馈之后,她也更确信了自己在项目中的位置与发挥的价值。


“之前我是一个容易因为计划而焦虑的人,感觉脑海中有一个警铃在提醒我,你要在这个时间点完成这个计划,好像完不成就是自己能力不够。”在项目管理的学习中,小Y也收获了对抗焦虑的观念转变:执行计划是我们检验这个计划可行性的过程,即使结果证明不可行,也会带来宝贵的经验。




 关联阅读:


结营回顾1: 当我们用“构建价值网络”的思路去创造产品、提供支持……

结营回顾2: 成效管理,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

结营回顾3: 朱珠:比起想,去做更重要

结营回顾4:支持人,是在与TA的内在系统工作,“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悦享新知
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