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人,是在与TA的内在系统工作,“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文摘   2024-08-13 18:32   上海  


“不是不会,而是不能”,看起来像在玩文字游戏,“会”和“能”,差别在哪?


会,是眼会,是脑会,是手会,会不会做

能,是能动,是意愿,是状态,能不能行


“会做”而“不能动”的例子,在真实情境中比比皆是,我们自己亦如此,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知识可及性大大提升的当下,反而是“知道得越多,越无法行动”,“给整不会了”。


“能动与否”,不来自于外部是否有条件,来自我们的内在系统——我认为自己是否“能动”:我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外部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事情,它传递给我什么信号,我如何感知自己到底行不行,我如何选择该干什么怎么干……


在98名参与项目管理营的伙伴的需求表达中,我们就清晰看见了这样一个从外部向内部的递进


98名伙伴画像:平均公益经验在1-3年/3-5年的伙伴居多,工作职责中需负责一个/多个项目的落实和推进,且虽然在做项目管理的工作,但未系统学习过。


比较直接的需求表达(这也是第一层更偏外部性的挑战表述)

*以下信息来自营期问卷:


比如,核心挑战1:“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我发现最难的部分是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他们各自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如何找到平衡点,确保每个人的利益都被合理考虑,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我这个新手项目经理来说,如何与多样化的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并有效沟通是一个巨大的学习曲线。我正在通过参加培训和阅读相关书籍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个挑战。”


核心挑战2:“项目本身的挑战”


“项目目标/逻辑/计划不清晰”“基本能按照项目计划推动项目进程,但容易陷入具体的琐事”

“项目人员流动大”“项目需创新”


而当沿着这些挑战进一步去沟通与探查伙伴们的需求时

(*以下信息来源营前问卷、营中的鹅打卡、课程中讨论区分享及实践练习)


我们发现了更内部的需求表达(第二层的挑战表述),多聚焦自己心理层面的茫然和力不从心。无法去“应对与管理”外部的挑战,是源于“内心感受到的压力”以及“对于自己的批判”,比如:


“从事项目工作时间不长,经验较少,导致在工作中感到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且自己的思维还未完全转变过来,考虑事情不够全面。”

“多个项目同时推进时,与合作方的沟通费劲,花费大量时间,除了项目管理外还需学习预期管理和向上管理,增加了心理压力。”

“当项目遇到障碍、目标难以完成或团队成员不给力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被情绪扰乱行动,是伙伴们提到的心理上的挑战。”

“在项目筹备期,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感觉无处下手,不知道先做什么,增加了心理上的焦虑感。”


“我还不够好,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我没有更好的想法/思考/技术/选择……所以我无法行动”


这是我们深度接触这些伙伴后感受到的一条自我叙事的暗线,它隐秘不易察觉,却又实在影响着大家的“能动”。这多少也解释了我们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


努力(学习、工作)的状态并不带来直接的改变的发生,

即使外部看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资源(知识/方法/工具等),个体却依然觉得“身陷困境、束手无策”。

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叙事的背后也有着一个正向意图:一种对于“更好”的想要,一种不甘于“我就这样算了”的内在动力。


而以上两方面,都是我们可以用来与伙伴的内在系统工作的“资源”。


营期中,要在3周内,

让用户能【有思路】【有方法】【有信心】,

在系统中更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

回应在项目管理日常工作中的挑战。


第一步,就是要开始让伙伴内在叙事的转变启动:


从批判视角开始向优势视角转变,从挑战视角开始向机会视角转变,能重新看见

(1)“自己”,

(2)自己所处的“情境/系统”,

(3)“自己”与“系统”的关联。


李松蔚在《5%的改变》中的描述也与我们的观察和实践相符:

“问题”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叙事,它建立在提问者过去理解并回应这个世界的视角之上。既然问题是在这个角度下产生的,就无法通过相同的角度解决。

不需要一次性解决问题。只要一点微不可察的变化,哪怕在无足轻重的地方有一点新尝试,就很好……试一下(甚至不用保持)以前没有试过的行动,获得一点不同的体验。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


“思路、方法、信心”,不来自于外部的给,而来自于自己感知的有;“价值创造、回应挑战、解决问题”,不是想象中有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找到了,就能一下子实现所有梦想,而是能行动、有新体验的发生,能朝着一个方向积累起来的每一步。


在营中/后,不少参与伙伴直接表达了在“思路、方法、信心”上的价值获得,或者提到了自己回到工作中可以如何“有意识地做出些改变或进行些新的尝试”。


而每一个表达,不仅仅是让我们衡量判断营期价值实现如何的质性数据,更让我们确信了“重新看见”,以及因为“重新看见”所带来的“转变”,带给个体的真实的“能动”的力量。当这些在发生时,营中所学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方法与工具都很自然地就被“用起来了”。


本文也特别摘录了相关的伙伴分享,也希望能多少带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一些“能动”的力量。


1. 对“自己”的重新看见: 


“务实,基于个人性格,不太善于表达,助教引导鼓励和赋能,看到自己真实意图,敢于发觉自己真实表达自己诉求。真实需求驱动,看到自己、客户方的需求。”(睿)

“学习与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对我负责的项目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方向,理清了目前手头上比较紧急需要去做的事情,也让我发现自己对项目管理挺感兴趣的,也许是未来可以一直持续做的事情。在实践作业中,得到了助教蓓蓓许多的鼓励,学习着用友好、鼓励的方式与不同的人相处,谢谢~”(匿名)

“情绪价值是助教带来的,这一次助教超出预期,沟通后发现经历很相似,就觉得很感动和想哭,助教让我看到自己可以从被动到主动,让我感觉自己可以抽离出来,让我觉得我很不容易和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让我看到自己的需求和位置。”(匿名)


2. 对自己所处“系统”以及“系统内伙伴”的重新看见:


“在项目启动时,项目经理对于“为什么要做”必须自己形成清晰的理解,并且坚定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项目。所以在前期花大量精力与相关方沟通、梳理项目综合目标是必需的,不能节省和偷懒。”(王旻若)

“项目管理不是一头热的事情,是与人成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与人的沟通和分析。”(王雨婷)

“项目管理是围绕一个综合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以前更多的认为是要完成上级主管或利益方的指令,或满足其需求。新的认识使我更加看到项目的意义和每个人在项目中的位置,能更清晰,更有目的的开展行动或放弃行动,认识到有选择的放弃一些行动在项目管理中也很重要。”(匿名)


3. 对“自己”与“系统”如何互动,什么样的“转变”在发生:


有跟营期价值直接相关的:即在项目管理上看见自己的价值,对于在做的事情有了新的看待方式,也掌握了思路与方法,对于未来的行动也有了信心——


“学习了综合目标之后,能够更全面的看到项目在机构中和在自己工作中的价值。有一些工具的使用,也让自己在项目管理上有进步。”(匿名)

“帮我搭建了一个项目的框架,从目标设置,相关方需求关注,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有项目管理步骤等要素,到最后项目的总结,把一个复杂的项目解析的很清晰,让我从混乱到清晰,可以把帮助我更好理解自己的项目和推进项目。以及看到别人项目遇到的问题,原来项目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我们预想到,或者放下能解决的,心理的压力和负担瞬间小了好多,哈哈。"(艾莎)

“将在训练营中学到的各种项目管理和制定方案的方法,尤其是项目管理的计算成本和预算运用到实践中,通过积极主动与各方沟通,建立起强链接和信任关系,协调各方关系,做好预案处理措施,敦促施工方,扎实推进建设部分。”(林于程)

“一次学习机会还是对项目管理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并不简单的催人和催事,有科学的流程和方法,以后的项目中要特意去使用,减少惯性思维,又走回老路。”(燕子)

“这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可以很放心、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感受,会感受到支持;可以获得帮助你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工具、方法,真实可行,不是纸上谈兵。”(匿名)

“开营前:怎么从项目执行者到管理者上。被动接收,团队上级或是领导者说做什么就完成什么

现在会有意识推动它完成,它不仅在现有项目上意识的转变,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帮助,也会有意识思考。”(刀刀)

“项目复盘不仅仅局限于团队内部,还可以倾听各项目相关方的想法,团队成员、服务对象、志愿者等,每个角色都可以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把每一次的沟通当作发挥影响的触点',将应付工作的疲惫感转化为自我挑战的兴奋点,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匿名)


也有意外的价值收获:


“在这次的学习营中,我就已经找到了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伙伴;同时我发现也有伙伴可以直接作为我项目中的“志愿者”。”(刘小五)

“不同项目伙伴们的知识和经验,对我后续开展的项目工作费用有帮助。”(匿名)

“我是和小组伙伴一起参加的,学了综合目标之后,我们只要一提,彼此就秒懂这个事情,不仅仅是项目书的目标,还有综合目标。”(马馨)

“看大家的鹅打卡,也有残障领域伙伴的实践练习作业,还有群里交流和直播答疑,字里行间,都在吸收着能量,让自己的使命感更加坚定,有力量。”(阴雨来)

“一个把我弄哭n次的训练营”“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满满的情绪价值”“同一行业中大家的向上的态度”“这是一场有许多有趣灵魂共处的活动,或者能够帮你看清脚下的路,远处的光。这更是一个美好的遇见,遇见更多积极阳光的同路人”(匿名)

“①助教部分超出预期,促进自己走进一个正向反馈的循环。从实践练习一开始,感受到助教对每一个细节的用心反馈,然后自己可以带着这个反馈敢于开始去找其他人求助(自己以前在学业上的老经验是不敢像他人求助,因为觉得得不到回应和反馈),然后自己发现带着这个感受去求助他人时,他人也都愿意并且给与了很多不错的反馈。这个好像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②课程内容本身让自己可以去实践和解决问题,比如实践练习都可以作为模版运用到工作中。另外就是从整体对项目管理的步骤更加清晰,知道要去关注利益相关方、要梳理综合目标、要做计划等等。


③还收获了一些观念的纠正,比如之前自己对于做计划会很焦虑,担心一旦达不成计划,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但是课程里面的老师说,计划就是一个假设,执行计划就是验证这个假设,这个让自己一下释然了,就是我即使失败了,我也是收获了一种经验,知道这个办法不行。这其实纠正了自己以前的认知。”(匿名)


还有能够跟自己现有的学习资源,以及过往的学习积累链接起来:


“惊喜地发现,这门课程是去年12月通过的PMD课程的实践提升版本,正好在学习了理论后,通过课程‘逼着’自己在实践运用中思考自己是如何运用的,或者没有用到的适合工具。安导的答疑解惑也让人受益匪浅,很中肯的意见,很接地气的回答。


结营后,我发现悦享新知的“结营问卷”做得挺好,不仅仅是问题提得好,还有打分是拉动滚动条很方便,他们用的是“问卷星”,我就立即学习了起来。小悦悦告诉我注册的方式及大概地使用方法,助教世芳认认真真地帮忙看了我设计的问卷,审核了题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我建议。我特别的感动,尤其是在结营之后,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其实是有求必应的支持!)他们给了我专业的支持,让我特别有底气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李贞)

“社会也有同类型产品,比如看书,但书看完就忘了,如何实践会有‘沟’,悦享新知打开了学习新模式,‘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反复去强调目标关键词,不断去完善,抓住关键点。而且可以对抗自己看书的惰性,有实践练习,也有nice的助教团队能够共情到我,所以做之前没那么有压力,做完之后感觉没有那么难,放下顾虑确实会更好。


而且有打开自己视角,本身一直有需求,机构特别艰难的阶段,立刻就能用起来了。


陪伴式学习这个模式给我也有启发,投入方式、助教身份角色的设计,我也能应用在我们贵州的服务项目上。”(黄婉平)



特别感谢每一位用户在营前中后对于自己与他人都抱持着一份相信,并一直全情投入着。


我们也很感激珍惜与每一位伙伴在一起的3周时光。在更长远的未来中,悦享新知,作为一个支持网络,也将一直在这里,保持看见、支持,我们一起未来可期。


本文为系列回顾中成效管理·质性数据部分内容,后续还将陆续发布其他回顾,敬请期待。


丨关联阅读:

结营回顾1: 当我们用“构建价值网络”的思路去创造产品、提供支持……

结营回顾2: 成效管理,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

结营回顾3: 朱珠:比起想,去做更重要



悦享新知
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