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大义:从“我”的改变到“我们”的新生

文摘   2024-09-25 12:30   上海  


悦享新知初识小童大义团队,是在2024年3月的一个午后,由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致朴)组织的一场闭门交流会上。


闭门会基于《小童大义成长计划评估报告》做分享交流,参与伙伴共同探讨如何支持一线机构的个人及团队成长。


金敏超老师受致朴委托对“小童大义第二期团队成长计划”进行评估。该报告是金老师在2022-2023年近距离接触、陪伴、支持小童大义团队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观察与记录的梳理。


“过去两年,小童大义团队在致朴的资助下,在金敏超导师的陪伴和支持下,开展了团队个人成长的学习。看到伙伴们从纠结到逐渐舒展,回到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中,基于自己的特性,探索个人与组织更好融合的成长之路。”


——《年终总结丨2023,看见变化、整体,以及挑战》


闭门交流会中参与伙伴们数度泪目。


一是有关真实:小童大义团队并不回避那个让他们深感困难的阶段:


在服务中“感觉自己被掏空”“被无能为力的感觉淹没”;不断要求自己也要求彼此“不要情绪化,要提升更多的专业技能,要培养出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变得麻木,无法感知情绪、不愿去表达真实想法、不敢去讨论很多事情……自己与团队都在崩溃的边缘……


而这些时刻对你我TA,每一个公益人来说,都太熟悉了……当它们就这样被小童大义团队如此直接坦诚地描述、分享着,那个曾经无法言说、现在不知从何说起的自己,彷佛被看见并被轻轻抚慰了。



二是有关共识:未经任何引导、特别设计,自然涌现的,每个人表达中的相信:


“生命影响生命”“人是目的”“找到我们自己能够安心的定位,陪伴孩子有能力、有心力来面对这个不确定的环境”“在做人的服务中,首先关注自我……先成为自己的疗愈者,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才可以走的更远……可以带来更多幸福、对生命的热爱与慈悲。”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共识,让致朴(资助者)、小童大义团队(一线行动者)、金敏超老师(第三方支持者)汇聚、合作。如致朴领域发展总监李金在她自己的工作梳理中所言:


“对于这一项目,我们三方有着共同关心和想深入探究的问题,即如何支持一个面向乡村儿童工作的一线组织及其团队成员的成长。2023年12月,三万多字的项目评估报告初稿完成。金老师的记录就像一本小书,以小童大义的成长故事为典型,梳理和呈现了扎根在一线的草根机构的生存和变化之路。


……


在评估交流会上,大家聊起对这份报告的期待和想象。金老师说,我们在行业里留了很多宣传材料,但真实的、一线的故事留存得还是太少,这些恰恰是更年轻的公益人、公益机构需要的东西,或许会引发大家的诸多共鸣。”


讲述故事、呈现真实、留存启发,这也与启发时刻的定位不谋而合——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种启发。


(图为小童大义团队)


因此,有了本系列启发时刻——基于小童大义案例,从多方视角切入:


比如,



从小童大义团队的视角来看,个体的成长是如何发生的?个体成长与团队成长是什么样的关系?又会给组织发展带来什么?



从致朴团队的视角来看,为什么想要开展这样一个成长资助计划(已进行到三期)?出于什么考虑做了怎样的设计?都有哪些让人欣喜的有效行动与产生学习的失败尝试?



从金老师的视角来看,“人的成长”是可以衡量的么?如果可以,要怎么做呢?作为第三方的支持者角色,什么是更支持伙伴的姿态?



以及,这样一种三方协同、平衡共创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其中都有哪些可学习借鉴的?


我们期待,借助这样一组组不同视角的对话,也能向行业内更多伙伴发出信号:“让公益伙伴们保有热爱、更好成长、可持续地创造下去的一种,以及多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金老师在闭门交流会中分享的,也是我们所有参与本系列联合策划的伙伴们的相信:


“公益项目是暂时的,公益人才是在圈子中更长久的,如果帮助到公益人能够更好地去成长,才是公益行业最长久的策略。项目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夭折,热爱公益的人反而会长久留在这里。”


如果这也是你的相信,你也对于此系列话题感兴趣,都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公号或加入启发时刻社群,我们将会持续发布该系列的相关信息。






 本周四(9月26日)晚20:00,

我们就将迎来本系列的第一期对话


听小童大义团队的伙伴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被掏空、在崩溃、压抑迷茫”状态中慢慢转向“看见自己、有生命力地生长、参与与贡献”,那些真实的痛苦阶段与珍贵的记忆,那些关键转变与成长的催化剂,从“我”的改变到“我们”的新生,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将一起,走近他们,展开聊聊。




 关于小童大义团队:


小童大义走过的阶段与大多数公益组织一样,从大学生公益社团开始到发展成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团队从志愿者身份转为全职公益人。


《小童大义:从教育公益人到完整的人,理解何为“人的成长”》一文中,金老师对于当时(2022年)的小童大义团队状态有精确的描绘:


小童大义机构脱胎于2014年成立的小童大义社会工作服务团队,这是一个成都的大学生公益社团。同学们朝气蓬勃,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学习和创新服务模式,将户外拓展、影像、戏剧、手工等多元美育教育方法融入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乡村儿童实现全人成长,同时,大家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归属、得到了成长、实现了自我价值。

2018年,因为出色的服务成果以及成员对于公益的强烈认同,社团得以注册为正式的社会组织,原以为从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危机重重。

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需要自力更生,然而公益却并非高薪行业;自己的柴米油盐需要应付,亲朋好友对于他们的选择也是种种不解。左边是面包、右边是理想,他们陷入了两难。常年的驻点服务也让伙伴们疲惫不堪。面对孩子们经历的生离死别,即便是饱经风霜的人都难免百感交集,何况是初出校园的年轻人。

虽然服务让孩子们笑逐颜开,孩子们也在一点一滴地改变,但是他们是不是真的会有美好的未来,伙伴们心中也没有把握。驻点条件有限,伙伴们天天同处于一个屋檐下,没有私人空间,工作和生活难以分开,经常发生的龃龉也在消磨着彼此的归属感。同时工作内容一成不变,社团时代有的成长感也逐渐远去。

以上种种,磨损着这些年轻人,但是感知到自己对于工作的倦怠、对于专业技能的质疑和对于彼此缺乏包容的失望,只是冰山的一角。

置之死地,小童大义开启了自救,“成长计划”诞生了。


如今两年已过,2024年6月,“成长计划”进行到了第三期。


(图为小童大义团队)


《无限向上生长,在参与和贡献中成为我们,成就彼此|小童大义团队成长计划》中,小童大义团队的表达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也算是“自救”的阶段性成果:


向上滑动查看


金斌说:

在这个阶段,我们似乎从微观走向了更加理解自己的探索处身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位置中的反省,当我们把自己和孩子放回到更加真实的社会处境当中,发现虽然我们从大学成长以后有了更多选择生活的学历资本,乃至于可以从事社工行业,但在一个草根组织的生计挑战面前,仍然要妥协于现实……因此,我们希望有所突破,在小童大义历经十年建构起来的相对成型的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和手法上再往前一步……


诗慧说:

小童大义现在给到我的感觉是,它重生了,带着更加清晰和美好的意图,带着我们的勇气和相信,更加勇敢的前进着,不确定未来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可以怎么样更好的共同去面对和回应。




蒋娟说:

回到小童大义团队和机构,这半年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的状态从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到逐渐稳定、齐心协力,我们的方向从模糊不清到日益清晰,我们的定位从之前的全职社工朝向半农半社工发展,这个过程如同蚕蛹破茧,我感觉这似乎又是一次蜕变和新生。


何娇说:

也正是4月,有了契机,可以让我脱去要强的伪装,展示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以及内在需求。能够安全的表达,并且能够得到一部分的理解,也让我有了想要重拾希望的动力。至于走出困境,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很长一段时间去疗愈,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定,能够和善,能够柔软,找到坦然面对过去的勇气和信心。




桥娣说:

我们与此有所契合,也在朝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因而我们从自身出发,一边利用专业的技能,坚守着我们陪伴山区困境儿童成长的初心,一边也试着成为“农人”,让生活有更丰富的元素。让孩子看到并切身感受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而我们本期启发时刻的故事,就将聚焦在这两年间,从小童大义的“自救”开始……


期待你的参与与交流!


欢迎关注小童大义公众号,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





悦享新知
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