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新知与伙伴们的启发清单|国庆假期特辑

文摘   2024-09-30 18:23   瑞典  



每周五更新的“启发清单”,我们试图开辟一片园地、连接悦享新知社群的伙伴们,让彼此的启发流动起来。


每个人的启发都是平等地重要,即使是你觉得微小的波澜、灵感、平凡的日常感悟,对于另一个人来说也许就是“第一次”“全新的视角”。如果我们不断互相交换这些微小的启发,有没有可能就能共同照亮一个稍微更宽广一些的世界?亦或只是给你的假期或闲暇带来一点放松,一点新鲜,一点喜悦,一点能量……也就足够。


*我们每周会在【启发时刻】社群更新此清单,欢迎添加小助手rita罗青微信加入社群交流,也欢迎向小助手投递分享你的每周启发,我们将汇总整理到下一期启发清单。







让我能保持行动的咒语


 分享伙伴:七七 

当我感受到迷茫艰难时,会告诉自己这两句话,它们会给我带来力量: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为自己的想要去行动。”

我可以做那个主动的人,在关系里拿回自己的权杖。”




写给自己的庆祝

🔗《写在小月亮100天之前》

来自花花个人公众号:花开不败


 分享伙伴:花花 

想给小月亮百天庆祝写的文章,从他80天左右就开始动笔,一直临近百天还没成形。某一晚,灵感突然乍现。我知道,是时候了。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庆贺他的百天,不如说,是我写给自己的庆祝,像我自己的“百日维新”。



背景补充:七七与花花是悦享新知在 03期行动营 中结识的伙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光,从内耗中一点点爬出来,开始清晰看见自己很多模式与倾向,也在去慢慢拥抱自己,学习着与自己共处、去爱自己……我们也想分享出这些正在进行的故事,《为每个闪闪发光的你鼓掌》,希望给正在阅读此清单的你,一点点力量。



#文

■“社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 公众号:一只建筑精

 分享伙伴:Lori

这篇写的太到位了,基本上把社区这个“跨文化概念”追问的很透彻,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回顾中西方的概念起源和变化,再来看当下的“社区自治”才更具备理性的视角,也非常赞同作者最后的观点,在差异中寻求自洽🌹#在探索实践行动研究的路上了





#文

■变化中的爱奇艺:创作激情、解构时代、与用户共谋

🔗 公众号:深响

 分享伙伴:rita

内容来自爱奇艺悦享会(其实也是面向公众的战略同步会)。虽然讲的是影视行业和爱奇艺的战略选择,但能看见时代下选择保持长期主义策略的企业选择的底色。(我把非常打动我的内容做了摘录),但说到底可能也就一句话,你需要在意的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你是谁,你要服务谁,你选择怎么服务”,过往乱花渐欲迷人眼,现在的回归和守护,是一种被迫,却也是一种自然而然。


超300部的新片单,我们无法一一解读,但整体观察下来,它们的共性之处在于,对身处的变化保持敏感、对观众的需求保持洞察,对社会的价值保持关切。到今天,爱奇艺已经在影视内容行业“奋斗”了十余年,影视行业也在这些年间经历了跌宕起伏、高光低谷。如果说上一个阶段,长视频的主题词是生存与试错,那么这一个新阶段,它们的关键则在于优化与坚持。面对变化仍然充满创作激情是世界观,与用户共谋与解构时代是方法论。这或许是接下来,立于观众心头、行业潮头的要义。





#文

■如果山姆·奥特曼每个月给你发七千,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 公众号:腾讯科技

 分享伙伴:rita

文不对题哈哈。其实是一个3年面向3000个家庭的UBI计划(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初步研究成果发布。知道UBI计划,不仅是在《狗屁工作》作者大卫·格雷伯给出的解决方案,最近有看新闻美国一些州也在开始进行试点试验,所以这份研究对我来说更像是了解一个视角,除了概念-推演外,实际的【真发钱】会有什么结果。文内有具体展开,不排除研究的局限,很多发现与推演中的假设是吻合的,这个点让我还蛮有启发的。感兴趣伙伴可阅。





#书

如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简单有效自我认知指南

 分享伙伴:则安 

小时候要读书应试考大学,长大后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被这些所谓的主流价值观裹挟着,根本无暇关注“自己想做的事”。人到中年我突然想活的更“自己”一点,先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开始。

作者说,想做的事 = 喜欢的事(兴趣爱好) ✘ 擅长的事(优势天赋) ✘ 重要的事(价值观) ,寻找的顺序却应该是 重要的事➡️擅长的事➡️想做的事 。看来找寻自己想做的事有点难,需要不按套路出牌。





#书

去遇见

杨天真旅行游记

 分享伙伴:Lori

最近把杨天真的播客都听完了,然后看到微信读书上架了她的书。

作为读者,感受到杨天真化作导游向大家真诚敞亮的展示自己用“牢固”与这个世界不断地交互——去那些几年没去过的曾经熟悉的地方,看世界的无常和有序,打破刻板印象,更新了直观体验。最喜欢看她身上松动变化的部分,让我觉得最动人的是她在美国的工作坊体验到了由衷的给予的快乐,认同了无条件的爱,还有她在日本领悟到“仪式感”作为符号被创作的意义取决于自己。旅行的意义在于随机事件“他们沉浸在远方的际遇中,处无为之事,心随流动漂泊。”「有钱有爱,自由自在」的模样,真美啊。





#韩国政治生存类综艺

思想验证区域:The Community(2024)

来自伙伴Ting的朋友圈安利。Ting在朋友圈特别提及:这个节目太懂人性了,给看抑郁了……同时因为看到了人的复杂性,而产生了对自己的反思。尤其是产生了对社会学相关书籍的阅读欲望……


另外,身边很多伙伴也都在推荐这个韩综,看来确实不错,激发了很大的兴趣。国庆假期,要找时间来看看!






#华语电影

出走的决心(2024)

 分享伙伴:青梦 

#离开的,和留下的....

时隔101年,我们再谈及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文,当然除了“堕落”或“回来”,还有其他更多人生选择,中秋节当天上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根据苏阿姨”真实故事改编),网友们又炸开了锅,很多人便开始站队,贴上年度最感动之类的标签,并以其完满的结局、精神性的胜利来鼓吹女性一定要“出走”。这种道德绑架值得警惕它无益于真正的性别平等,因为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就像文章中所写那样,“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maybe保守了些)。





#纪录片

里斯本丸沉没(2023)

 分享伙伴:猴猴 

怕下架赶紧去看了《里斯本丸沉没》~

从某一段时间开始,就喜欢看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书和影视作品,看那个时代的作者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让我觉得与这部电影呈现的很多思考非常直接相关的,是汉娜阿伦特的两本书,特别是探讨战争与人性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另一本为《人的境况》)。

顺便也推荐一下邓军海译本的《荣耀之重》,引用C.S.路易斯在其中的一篇战时演讲“我缘何不是和平主义者”中所说:“战争并未造就全新境遇。它只是放大了人类的永恒境遇,以至于我们无法忽视。”如果我们总是选择走那条忽视何而为人的问题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我们会走向战争。





#美剧

熊家餐馆 The Bear(更新至第3季)

 分享伙伴:bao

这是近年一部呼声极高的美剧,所以反而让我犹豫了很久才打开,但是一打开就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滋味——从每集导演/执行制片的字幕就能找到一些熟悉名字,这部作品确实和Ramy Youssef的《Ramy》,Hiro Murai的《亚特兰大》有着相似的青年一代影人这种现实群像叙事风格。


故事一上来先二话不说从微观具体的level铺垫出一种极其焦虑紧张的气氛,把观众拽进这个漩涡,再慢慢展开人物的背景原委…… 在日复一日紧张交付餐食的过程中,感觉生活摇摇欲坠、随时会崩塌,而这种焦虑不安又加剧了崩塌的危机。“焦虑”这个词在我们当下语境似乎越来越多地被谈及,《The Bear》整体的这种基调就像是我们当下现实社会情绪的一种缩影。


在这样真实的笔触下,每个人物也充满缺陷,甚至有时叫观看的我们也有点生气、厌烦,但每个人就是这样既脆弱却又有韧性,在一团乱麻的生活里,没有人是那个完美、伟大的英雄,只不过暂时还没有被打倒,一直过关打怪、刚打完一个下一个就已经来了,没有时间多想、只是某一个时刻就一咬牙做了那个有点不一样的选择,只有屏幕前面的观众如我们从上帝视角看得到ta微小而茁壮的成长,并为ta感动流泪。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剧作为餐饮行业的职业剧的存在。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实用主义“好吃”四川人,一直无法理解Fine Dining有何魅力,“米三”凭什么值那个价格和漫长等待。《The Bear》带着我们和各位主角一起去体会Fine Dining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在最后1%对卓越体验的追求,以及餐饮永远是“关乎人”“滋养Nurture人”的……


这部剧大约是导演Christopher Storer作为主创的首部大作品,能感觉到他在视听语言上有着大展拳脚的野心;整个创作团队感觉参与度也很高,大家好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无论是编剧、表演还是音乐的选择……转述着作为一个青年人自己眼中的世界。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共鸣、灵感、启发……



更多往期【启发清单】内容汇总,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悦享新知
让每一个公益人被看见,有支持,未来可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