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季 | 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育   2024-12-05 16:26   江苏  

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全集·教育人生卷》

于漪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于漪全集·教育人生卷》是《于漪全集》的一本分册,记录了人民教育家于漪成长、求学、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景,诉说了顺境与挫折的人生起伏,表达了她一辈子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学做人师的理想追求。读完此书,我对“学做教师”有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认识。


维度之一:“学做教师”的时长。

从事某一项工作之初,任何人都要经历一个“学做”的过程,但是在时长上却有着长短之分,有的学两三年,有的学五六年,有的学十多年。一辈子都在用心学做教师的人凤毛麟角。于漪1951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即从事教师工作,先后做过工农速成中学的识字教师,师范学校的历史教师,高中、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转换任教学段、学科的过程中,“学做”固然不可缺少,在获评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后,她依然保持着“学做”的心态,并且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进。这种“不断归零、终身学做”的精气神,是当今各级各类教师的一面镜子,是消除教师过早躺平或“功成名就后随即躺平”现象的强大精神动力。


维度之二:“学做教师”的方法。

如何学做教师?于漪通过自身的实践,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苦学加巧学。工作早期,为了规范教学语言,消除语言杂质,提高语言质量,于漪把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背下来,再口语化。为了备好一节常态课,于漪通常要花上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久。1977年秋,为了准备上海电视台的直播课,于漪到学校教学大楼一间不用的小厕所里翻上翻下,最终,在一捆捆布满灰尘的书堆里找到了需要的教材。要成为一代教育名家,光苦学显然不行,还得有巧学的谋略。回眸于漪的“学做”经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她集实践、反思、借鉴、交流于一体的巧学故事。教育是要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对此,于漪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学主张,这是她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智慧的结晶,也是她巧学的一个缩影。“欲学无门”的教师,完全可以从她的“学做”方法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维度之三:“学做教师”的广度和深度。

于漪学做教师,学的内容很广。学做语文教师的同时,她还学做班主任。她认为,学生心中有杆秤,称教师德才的分量、师爱的分量。师爱是一种超越了亲子之爱、友人之爱的大仁大爱。学做语文教师的同时,她还学做校长。对于学校的治理,她认为校长不能纠缠于各种矛盾之中做调解员,而是要以育人工作为主导,抓紧抓实,牢牢不放,在工作中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对于教师的培养与使用,她认为应该培养重于使用,或是培养与使用并重。水涨船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才会大受其益。因为“学做”有方,所以她做校长和做语文教师一样出色。学做语文教师的同时,她还学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她走近陶渊明、杜甫、辛弃疾,阅读《易经》《论语》以及《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虽然于漪觉得自己“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能力,那么点文化底蕴”,但人们从她2000多节公开课、数百万字的著作里,从罗竹风、谈家桢、吕叔湘、张志公等专家对她的评价中,依然可以看出她“学做”的深度。



于漪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躬耕态度,正是教育家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为了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了建设教育强国,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将这种躬耕态度根植于心。




END



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缪徐

最美教育人
最美教育人公众号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省教育厅“感动江苏教育人物”等省级评选表彰,服务省文明办“八礼四仪”教育、“校园心理剧”“我与美德有约”等省级评选竞赛,服务教师发展、现代家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