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实习。有一年中秋假期结束后,我要收语文练习册,于是站在讲台上故意提高音量:“没交作业的,自己心中有数,下课来找我。”只见学生小林猫着腰伏在课桌上,满脸通红地写着作业。下课铃一响,她就跑到办公室,将一堆作业本放在英语老师桌上。英语老师阴沉着脸,问她作业是否收齐,她支支吾吾,慌忙清点数目,即刻就遭到劈头盖脸的训斥。
后来,小林一直没来找我。第二天,她及时上交了语文作业,可中秋的作业只补写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是空白。课间,我宣布作业未交或作业不合格名单时,刻意避开小林。她惴惴不安地看着我。她的同桌小海举起手,又指向小林,说:“老师,还有我同桌。”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若无其事地离开教室。
放学后,小林走到我身边,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我要抄写课文吗?”我镇定地问:“你觉得呢?”她手足无措。我放下手中的笔,带她去操场上散步。操场上空无一人,我打开话匣:“你的中秋节假期快乐吗?”她的脸上仿佛蒙上了一层阴云,低声说:“不怎么快乐,我父母已经不在一起了,我和姑妈一起生活,中秋节我的学习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完成额外练习,实在忙不过来。”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发现她怀里紧抱着语文书,不禁问道:“你怎么还揣着书?”她小声道:“我要提前背《〈论语〉八则》。”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联想到她近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习题正确率极高,基本没什么错误,默写更是次次满分。她近来表现不错,可她总低着头,驼着背,于是我轻拍两下她的肩膀,告诉她一定要像上课踊跃发言时那样自信。
对于小林学习安排不过来的问题,我提出了建议。学校向学生发了两套语文练习册,前一套比较简单,主要内容是课内文章的默写填空、基础知识梳理,后一套稍有难度,更侧重于理解和应用,综合性更强,与中考的关联度更大。学校一般安排学生统一完成前一套练习。考虑到小林的学习能力,我告诉小林,如果课外学习任务太重,不妨试试自行完成第二套练习,学不明白就请教任课老师。在这之后,小林很少再出现不交作业的情况。
一次讲完语文课,我正忙着处理幻灯片,小林蹦跳着来到我跟前,亮出一本书,兴奋地说:“老师,看,《朝花夕拾》。”这是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她又一次跑在同学之前。我看着她脸上洋溢的喜悦,欣慰之余,暗自感叹,很多时候学生面临的,并不是学习的态度问题,而是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的平衡问题,更何况小林愿意主动亲近课本、亲近名著,已经知晓了学语文最重要的途径。
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做“课内古诗文填空”时写了很多错别字,课堂上反复强调过的知识点,也依然会出错,但拓展练习部分的“课外古诗文填空”,竟然很多人能全做对,我不禁感到困惑。周末,我线上询问小林大家完成作业的办法,这才恍然大悟——“课内古诗文填空”学生可以自己做,而“课外古诗文填空”很多是靠拍照搜题完成的,所以正确率很高。我想起开学后的第一周,任课老师反复强调,两套练习册的答案必须全部收齐。为保证准确无误,我反复清点,把“收缴”工作做得严丝合缝。后来我明白了,在无所不能的手机面前,“答案”简直不值一提。
“课外古诗文填空”大部分学生能全做对,但他们究竟掌握了多少呢?积累古诗文名句的意义何在?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业错误堆积如山,这给节后教学增加了很多负担,而不经过有效讲解,就会给接下来的教学留下包袱。上交答案,对于认真自律的学生来说,延误了查漏补缺的机会,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来说,倒是给了偷工减料、不思进取的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是否应该干预?这令我陷入沉思。大学里一名老师曾告诉我:“对于语文来说,唯有阅读和写作能够‘求真’,阅读需读出自我,写作需写下真情。”
众所周知,教育是有目的地对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多数时候都强调教师的“有为”,用“有为”铺垫“作为”,其实,恰到好处地“无为”,也是一种“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