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 | 从“匠人”到“园丁”

教育   2024-11-12 15:53   江苏  






1985年8月,迎着夏日明媚的阳光,我从新苏师范学校(后并入苏州教育学院,现归入苏州市职业大学)普师专业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在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启了数学教学之旅。我如匠人般雕琢教学,备课本上每一道习题、每一个公式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同时,我也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教育学院(现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进修,完成了大专与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来又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班进修,得到了诸多大家的指导。历经四十载,我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不辍,已成为杏坛的守望者,静候桃李之花绚丽绽放。


磨砺与成长


我曾在梦中沿着时光之河逆流而上,重回初次执教的那间质朴而温暖的教室。阳光洒满教室,粉笔微尘在光影中轻盈舞动。教室外响起清脆的电铃声,那是孩子们学习的“集结号”,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如潮水般涌入教室。
那时,我初涉教海,满怀一腔热血,却缺乏教学经验。我废寝忘食地研读教材、教参,力求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眼前这群活泼泼的小生命,却常让我感到手足无措。如何将冰冷的数字、抽象的符号、复杂的逻辑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使课堂具有魔法般的魅力,成为我日夜思索却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天,我正沉浸在平面图形复习课的讲解中,无意间瞥见一个学生凝视着黑板上的图形,眼中却是一片迷茫。那一刻,我如梦初醒,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心灵的唤醒、智慧的碰撞,需要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和互动。于是,我努力尝试着改变,引领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座简单的小屋,用平面图形来描绘它的轮廓,并且告诉孩子们,这座小屋就像一个数学模型,每一个角、每一条边都蕴含着深邃的数学秘密。我请他们也拿起粉笔,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心中的房子,并解释其中的数学知识。这一小小的举动仿佛燎原的星火,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涌上讲台,画出了正方形、三角形、圆……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图形的魅力,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在黑板上描摹着五彩斑斓的梦想。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我有种畅游教海的酣畅,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原来,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触动、创意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领悟到教育的本质——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享受。
我在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教室里待了12年,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我自己。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们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如何洞悉他们的内心需求,如何引领他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片充满乐趣和智慧的学习天地。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都是一次自我超越。我经历了无数次挑战和磨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果。我与学生一起研究“有趣的循环小数”,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后来,我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小学数学练习课设计中的四个“度”》,并获评苏州市“双十佳青年教师”,从一名青涩的新手成长为一名小有成就的教育者。我深深感激这间普通的教室,它锻炼了我、塑造了我,让我在教学的旅程中迈出了稚嫩而坚定的第一步。


挑战与突破


时光飞驰,在教学一线耕耘12年后,我有幸调入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为苏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我的工作场所,也从一间普通的教室,扩展至一个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课堂。在广袤的教育舞台上,我与众多教育同人共同探寻教育真谛,不断挑战与突破一个个教学难题。
一个初冬的午后,我与几位骨干教师围坐在一起,为一位即将踏上省优质课赛课征程的年轻教师进行第N次教学研讨。我们共同构思设计了一堂充满趣味、凸显探究、强调互动的数学课,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磨课的过程中,困难与挑战如影随形。我不断鼓励她,与她并肩作战,分析问题症结,寻找解决之道。最终,在赛课的舞台上,她的课堂赢得了评委与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美的回报。
在长达13年的教研员岗位上,我迈出了专业成长的第二步,在成就老师们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我将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提炼成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助推了苏州市课堂教学改革;个人先后获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参与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更加系统地理解了数学学科教学;提出“适合的数学教育”教学主张,相关文章被收录进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回望这段经历,我真心感激那一个个磨课的课堂,它们让我在教学的旅程中迈出了坚定而又稳健的一步。


传承与创新


回望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我心中充满了无尽感慨,越发觉得,教师不仅应是“匠人”“技师”,更应该是一位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园丁”。教学于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方法的阐释,更是一场与学生共舞思维、与教师共享智慧的耕耘。我面向年轻教师,与他们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去年冬季,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全省学科论坛活动,我应邀作了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微报告。基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传承和创新,鼓励教师以此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数学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工具,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走向“完整的人”。我在现行课堂中寻找实施路径,根据新课标分析把握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思考突破策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尝试,始终注重对数学教学的研究,努力让数学教学焕发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创意的光彩。
曾经的我,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教书匠”,日复一日地雕琢着数学教学之玉,渴望将其打磨得更加晶莹剔透。随着岁月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我成为教坛的“园丁”,也越发明晰教育的真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不仅是一种心灵的触碰、一种思维的启迪,更是三观的孕育和“全人”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传承与创新旅程中,我有幸入选江苏省教育厅组建的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被苏州市教育局聘为苏州市首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被苏州大学聘为“国培计划”项目专家。当下,站在学科讲坛上,我深感自己远没有走到这趟教学旅程的终点,而是站在开启新篇章的起点上。
新篇章的主题词依旧是“数学教学”,我决心继续与同人们携手耕耘,用智慧和汗水让更多的教师从埋头教书的“匠人”升格为诲人不倦的“园丁”,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梦想。


作者简介
朱红伟,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专家,苏州市首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朱红伟



最美教育人
最美教育人公众号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省教育厅“感动江苏教育人物”等省级评选表彰,服务省文明办“八礼四仪”教育、“校园心理剧”“我与美德有约”等省级评选竞赛,服务教师发展、现代家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