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习惯正悄然成为现代人的健康隐患。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指肝脏内积累了过多脂肪,甚至影响其正常功能。而且它不仅敲响了肝脏本身的警钟,更是全身代谢异常的早期信号,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紧密相连,然而其早期症状体征并不明显,需要深入了解脂肪肝,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本文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则病例入手,详细介绍了脂肪肝的诊疗思路。
忙碌生活背后的「脂肪炸弹」
陈先生,40 岁,身高 175 cm,体重 90 kg,BMI 达 29 kg/m²,属于肥胖范畴。平时工作繁忙、应酬多,喜好碳酸饮料,运动少,偶尔饮酒。
几年前体检一切正常,去年肝功能检测发现 ALT 略微升高到 60 U/L(正常值 < 40 U/L)。今年再体检,ALT 飙升至 125 U/L,B 超提示重度脂肪肝。然而,陈先生却没有明显不适,他很疑惑:没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脂肪肝这么严重?
脂肪肝并不是「虚惊一场」
1. 脂肪肝,真是你吗?
根据陈先生的转氨酶升高与脂肪肝 B 超表现,初步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转氨酶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或其他肝损伤,需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病因。
2. 高危信号,别忽视!
陈先生长期超重、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是 NAFLD 的主要危险因素。
BMI 接近肥胖水平(29.4 kg/m²),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3. 下一步,怎么查?
血糖和血脂检测,评估代谢紊乱。
无创肝硬度检测以评估是否存在肝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你忽视的「沉默杀手」
症状「低调」,风险「高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往往起病隐匿,无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仅在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或影像学提示脂肪肝。少部分人可能会有乏力、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这些并不常见。
谁需要拉响警报?
由于脂肪肝通常无症状,以下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1. 肝功能异常:不明原因的 ALT、AST 升高。
2. 代谢异常:肥胖、高血脂、2 型糖尿病、高血压或高尿酸血症患者。
3. 生活习惯不佳:如饮酒过量或长时间缺乏运动。
脂肪肝筛查指南:一查到底!
锁定「幕后黑手」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饮食习惯、体重变化、烟酒嗜好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脂)。
血液化验:包括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自身免疫抗体、甲状腺激素水平、铜蓝蛋白、铁蛋白等。
严肃「量刑」
超声:简单、方便、无辐射,是脂肪肝筛查的首选方法,但难以准确判断严重程度。
磁共振波谱:定量评估脂肪堆积的首选方式,可精确判断脂肪含量但费用较高。
肝硬度检测:无创技术,可检测脂肪沉积及纤维化程度,但对轻度纤维化敏感性较低。
肝穿刺活检:脂肪肝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并判断纤维化程度。建议高风险患者(如糖尿病、ALT 持续升高者)行肝穿刺。
关注「同谋」
检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必要时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血脂、血压检测评估心血管风险。高风险者建议完善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冠脉 CT 等进一步评估。
助力肝脏回归健康
治疗目标明确:打赢健康保卫战
首要目标: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与终末期肝病。
次要目标:减少肝脂沉积,防止脂肪肝恶化为 NASH 和肝功能失代偿。
1. 病因治疗:从根本入手
减少体重和腰围,合理控制血糖、血脂,纠正营养失衡。
2. 饮食 + 运动:基础但关键
饮食控制:采用低热量、低脂肪的平衡饮食。肥胖患者建议每日热量减少 500~1000 kcal,体重下降 3%~5% 即可改善肝脂肪变,下降 7% 以上可改善炎症,若下降 10% 以上并维持 1 年,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
3. 药物治疗:个体化管理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对 NASH 有效;二甲双胍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不推荐用于 NASH 治疗。
GLP-1 类似物:如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力。
抗氧化剂:维生素 E 800 IU/天对无糖尿病的 NASH 成人有益,但不推荐用于合并糖尿病或相关肝硬化的患者。
调脂降压药物:高甘油三酯患者可使用 Omega-3 脂肪酸。他汀类药物与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在无明显肝功能异常时可安全使用。
4. 外科手术:特殊情况下的选择
减肥手术:肥胖且保守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减肥手术不是禁忌症,有助于改善肝病。
肝移植:适合终末期肝病患者,但需注意术后可能复发。
小结:脂肪肝问题不可轻视
脂肪肝虽常无症状,却可能是肝脏健康的「隐形杀手」。像陈先生这样的人群,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科学管理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检测的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守护健康。现在就行动起来,看看你的肝还好吗?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刘娇娇 陈胤 颜红梅
投稿:tangshixuan@dxy.cn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