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培训经理指南复购率非常高的版权课。为什么很多内训师会喜欢《故事教学》呢?除了培训效果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让人人都是培训师,成为了一种可能。而讲好业务故事,也是绝大多数内训师急需提升的能力,相对于传统TTT技巧,《故事教学法》也更符合成年人备课习惯以及年轻员工的学习需求。在详细介绍《故事教学》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对比,看看传统的TTT培训项目与《故事教学法》会有哪些差异,我们先一起看一下传统的讲师培养逻辑。下图是我们基于对课程设计的理解,对ADDIE经典教学模型的改造,加了K(知识萃取)的部分。上述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一个讲师的能力图谱,要掌握上述的能力,单独参加课堂培训,至少需要8天的时间,按照训战的逻辑,要内化这些能力大概要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很多公司根本就没有时间与精力,系统地训练讲师;而很多业务专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与精力,去精致地设计与开发一门课程。这就是传统内训师培养碰到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4个主题的培训不进行系统学习,则一定会影响实际的培训效果。
即便我们真的这样干了,很多时候,这个课程一年可能只有几次的授课机会。二、三年后,这个课程的主讲老师,可能已经不是内训师了,甚至这些系统训练过的资深内训师已经离职了,这个时候的ROI就更低了。这是我们在过去10年,看到甲方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公司与乙方机构采取的策略是:压缩各个板块的内容,每个主题都讲一点,但是又讲不全,甚至将8天的内容,压缩成2天,对内训师的培训都很草率,培训又怎么会拿到好的结果呢?
经过多年的项目实践,特别是在跟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时候会发现,对于内训师培养的最佳策略是《案例教学》以及《故事教学》,实际上这两个技术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我们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将案例教学的方法论与故事叙事法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全新的《故事教学法》。这让整个课程,变得更加轻松且受欢迎,完美绕过课程设计的门槛。
故事叙事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销售、路演、TED演讲、营销及管理中都有被广泛的应用,并且《故事教学法》也完全可以演绎技术类的课程。
在故事类课程开发中,我们融合了知识萃取的技巧,让故事更有深度与厚度。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学员会非常专注地倾听、理解与共情故事。
学员也能非常轻松地理解故事中的挑战、问题及应对策略。这个时候高质量的学习,就会发生,讲师的经验,通过故事的方式,就会被学员理解与记忆。
在故事结束之后,培训师还可以组织大家,对故事情节,进行小组讨论或大组讨论,引导学员进行深度思考,一个有趣且双向互动的课程就完美实现了。这就是《故事教学》独特魅力:轻松、简单、有趣、有料。
关于《故事教学法》的价值,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你很努力,可能没有办法记住老师讲的知识点,但是你可以轻松地复述一个故事。
这背后的基本原理是:
在听故事的时候,故事中的行动和情感描述能激活听众的镜像神经元,听众仿佛自己也在经历相同的事,加深了情感共鸣和理解。同时镜像神经元,也会强化听众对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促进学员在工作情境中,应用故事中的经验解决问题。
这很好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同时,培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对于零经验的讲课素人,讲故事是成为培训师最短的学习路径。
在故事设计中,总共分为四部分的内容:人生经历、整理素材、总结经验及设计剧情。
作为一名故事的创造者,如果人生经历是苍白的,或者没有一定的阅读及反思的积累,是比较难找到打动人心的故事素材。所以要写好故事,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同时,作为内训师或者是演讲者也需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经验。只有对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形成真正的经验,只有对经验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抽象,才能形成真正的方法论。只有将你的人生经历与理论体系高度凝练,才会获得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从经历到经验,从经验到方法论是顶尖人才必然的进化过程。故事设计中,多数初学者碰到的普遍挑战是,觉得自己是没有故事的人。其实还真不是,如果你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不管是夫妻、恋人相处,教育孩子,攻克工作难关与上司相处,还是搞定客户,都是一个“血泪史”。
那么,为什么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又感觉没有思路及灵感呢?在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
平时没有记录的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管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是看到发生在街边的,不管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成就。如果我们懂得记录这些点点滴滴,不仅仅是鲜活的故事素材,更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经历,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事情,会逐渐被忘记。实际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工作及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会成为你的老师。当然,你也会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其实,你稍微留意一下,人类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源自对普通生活的观察及思考,牛顿的万有引力与笛卡尔的坐标系,都是对普通生活的观察及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们的《故事教学法》中,我们会为学员分享两个非常简单实用的工具。一个是TD复盘法,一个是经验锚。能够帮助学员在平凡的生活及工作中,挖掘到非常鲜活的故事素材,让整个培训或演讲非常有带入感及画面感,也激发了老师授课及分享的热情。与传统的讲故事不同,在故事教学法中,必须对过往“有价值的经验”进行加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泛化经验的应用边界,对于高阶的故事,还可以理解抽象故事背后的基本规律。
这既能够,让听众获得“二手”的经验,解决类似的问题,又可以跳出情境,利用故事中学到的规律,跨情境解决问题,这是故事教学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主要会用到以下的四种思考逻辑:- 演绎逻辑:超越表象,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故事教学法》:以叙事的⼿法,带出员⼯在执⾏任务或者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具体情境中,正确⾏为及错误⾏为,并以此演绎出课程中预设的核⼼知识点。② 人物角色刻画,角色的特点;③ 剧情设计(事件的逻辑关系)并在故事叙事中植入预设的知识点。在剧情设计中,比较经典的叙事逻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SCQA模型,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个模型。SCQA只是提供了故事脚本的具体结构,特别适合单一事件的陈述及演示,在方案汇报、销售场景都可以灵活使用。在设计故事脚本的时候,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加入更多细节的描述,充分地展现员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行为过程与思考过程,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故事脚本。
其次是,SCQA可以作为“单一事件”的陈述,在交代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设计一定的剧情线,将多个具备SCQA的事件,串联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了一个诸如电影叙事一样的完整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讲师会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对小孩子很有用)但是对成年人则容易带来负面的效果;正确的方式,是以故事叙事方式,直接将听众带入故事的场景。例如:2024年的3月份是人生中的一个至暗时刻,曾经有2天晚上彻夜难眠,早上起来后发现头上都多了几根白发,公司极有可能出现现金流的问题,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糟糕的情况,不断在大脑中闪现,根本就停不下来。其实在2024年1月的时候,我个人的现金储备有50万左右(随时为公司垫资),公司的账户上及应收账款还有90多万,对于一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这个现金流是足够的,可意外的是.......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故事教学》中,除了使用故事的叙事技巧之外,培训师还可以综合利用数据图表,现场的视频及图片,可以很好地增加故事带入感及真实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引申从教学的角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用结构化讲解技术,告知学员故事背后的结论,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面向多人的大型演讲,或者是时间紧迫没有足够的课时与大家讨论。另外一种模式是利用故事引申技术,引导学员思考与探索隐藏故事背后的宝贵经验,通过“故事这一间接体验”带领学员一起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最终再总结掩藏在故事背后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故事教学的基本逻辑。最后,关于《故事教学法》我想说的是,你会忘记知识,但是你很难忘记故事。
关于《故事教学法》就聊到这,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或者是有内训师培养计划(2天时间掌握关键TTT技术),欢迎添加培训师BP企业微信,参加我们北上广深的公开课,听听南哥的学习成长与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