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是非多
35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生活的转折点
也是职业的转折点
那么,对于35岁+的培训管理者,如何考虑自己后半生的职业发展呢?想得越清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在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35岁+了,你还没有进入大平台,这意味着你进入大平台的机会将很少。
转型的方向 培训转型面临的两大成本 培训领域中的发展机会 两个职业发展建议
转型方向
先说几个真实的例子吧。回顾近10年左右,印象中有10位培训岗的同学都实现了很好的转型。在这些转型成功的案例中,大概有以下转型的方向:
(一)TD/OD的转型
对于培训经理,南哥有一个诚恳的建议,如果你未来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培训讲师,那么学习知识萃取、课程设计、行动学习等技能,对你的职业发展并不会带来实际价值。培训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不是培训,培训是培训师干的事情。
(二)转型去了乙方
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培训岗的同学有一定的企图心及在事业上的追求,我觉得转型去专业的乙方(培训或咨询公司)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岗位。
如果加入一家靠谱的机构(产品、商业模式、老板都不错),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可以从培训BP(商业伙伴)深度了解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生意拓展的方式,不同甲方的需求及痛点,这比待在甲方的视野会更宽。
如果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又能深度理解甲方的需求,假设乙方机构的产品是OK的,拿到不错的收入是很有可能的。最终有机会转型成为职业讲师、顾问或者是公司合伙人,也是一个自由度比较高的职业发展方向。
另外,靠谱的乙方都有自己成型及系统的方法论。通过项目的交付,也可以从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角度完善自己,最终获得乙方专业的技术及项目落地经验。再回到甲方做培训管理,深度应该是不一样的。
(三)成为职业讲师或顾问
对于35岁+的培训经理来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一些同学最终转型成为职业讲师,或干脆自己干一家培训公司。如果一年讲授50-100天的课程,收入可能比在大厂干培训管理收入要高。
更重要的是,职业讲师有着较好的时间自由度。
他们的核心工作包括阅读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并交付课程。当然,要成为职业讲师或顾问,大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大厂的工作背景;②出版自己的书籍作为背书支持。如果没有任何工作背景,成为能够赚钱的职业讲师并非易事。
从上述成功案例来看,在这里有个非常扎心的事实:
这些同学本身并不是因为培训的工作做得不好而转型成功,相反他们在培训岗上都很优秀,转型其他岗也较容易成功。
转型准备
如果你已经35岁了,在职业转型的过程,一定要认真思考两个核心问题:
(一)归零心态
换岗意味着的工作经验归零,转型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的收入,而在于拿到这个赛道的实战经验,这个经验是入场的门票,不要介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个心态的转变非常重要的。
(二)关键问题
在转型时,一定想清楚了:
自己为什么不在原有的赛道工作了?
根本性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喜欢?还是发展空间小?
还是已经可以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还是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还是自己做的工作无法真正创造价值?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新赛道的发展空间大吗?
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行业机会
对于35岁+的同学,我整体上建议留在培训圈里会更好,如果在培训圈里还没有混出名堂,那么转岗去做其他工作,要想有所作为的概念会更低。
其实相对于其他的岗位与行业,如果你换个角度去看培训岗,也是一个蓝海竞争的岗位,就目前的阶段来看。培训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岗位与行业,这背后有两个基本的因素:
(一)高手相对较少
就目前来看,在培训这个圈子里,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真正懂培训的人其实很少。这也是导致培训在很多公司不被重视的原因,因为不懂培训,胡乱地做价值承诺,胡乱地设计培训项目,导致管理层与业务层,认为培训没啥用,其实还真不是培训没啥用,而是很多公司没有真地做好培训。
在培训行业里,你基本上看不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人,你更看不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的人,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很难看到,这意味着培训圈的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
换个角度看,这是一个机会。不信你跳槽到产品、研发、财务等岗位看看,如果是在大厂的话,光学历背景就够吓人的。
(二)专业门槛相对较低
要想成为培训领域的专家,其实要比成为研发专家、销售专家、财务专家的门槛要低很多,毕竟培训领域中所需要的难啃的“硬知识”是比较少的,这就是机会。
发展建议
很多人在职场、生意中失败,不是因为学历,不是因为情商,也不是因为机会等复杂的问题,而是缺乏长期主义,急于求成地想拿到结果,在潜意识中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
如果从大学毕业的第一天开始:如果你能坚持5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去研究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大概你已经成事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多数人,往往是冲劲有余,而韧性不足。
(一)获得成事的法则:
每年争取做个拿得出手的项目,这是获得成事的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培训岗,其实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沟通技巧几乎是职场人的刚需,但是在我看来,有95%公司的《沟通技巧》培训都没有做好,基本上是请内部讲师,讲讲很浅的沟通技巧,学员也没有学到啥东西。
如果我们连最基础的《沟通技巧》培训都做不好,或者说压根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怎么可能会做好《领导力发展》培训项目呢?显然在培训项目设计的专业度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例如:埃隆·马斯克面试人才的时候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经历过最难的项目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
(二)建立投资思维
保持高频次、高知识密度的持续学习。如果你在培训领域工作,自己不爱学习,不去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那什么是个人的竞争力与专业能力呢?
在这里最通俗的答案是:知别人所不知,能别人所不能。高知识密度的学习,是构建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
高知识密度的学习一定不是拿来就用的工具,这是很多培训人犯下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很喜欢去找一些工具型的课程及书籍,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研究本职工作的技术体系。
并且严重地忽略了一条基本的规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一定是从底层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学起。高手与普通人的差,别绝对不是谁掌握了更多的工具,而是:是否能够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深度地去理解问题与看到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样的逻辑推理:如果你不能系统地掌握培训领域中的理论体系,那么你一定不可能成为培训领域中的专家;而如果你不能成为培训领域中的专家,去到其他岗位成为领域专家的机会就更小。
📣2025必修的好项目↓
仅剩2天!双十一狂欢盛典即将结束
▼点击图片,进入「南哥课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