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简史:素质模型、任务模型、三支柱与人工智能

教育   职场   2025-01-09 13:55   广东  


前言:在AI时代培训体系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AI对学习及工作的深度影响与意义,接下来我们从培训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展望,培训体系未来的样子是什么?

从整体上,中国培训体系的兴起,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年的时间里,大概有三个比较大的技术演进的阶段。‍‍‍‍‍‍‍‍‍‍‍‍‍‍‍


培训体系1.0‍‍
基于素质模型的设计逻辑


2003年刚进入培训行业的时候,正是素质模型的萌芽期。在那个年代,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素质模型,基本是上百万起步的咨询项目。

在当年,印象非常深刻:看着客户的素质模型,PPT及方案都觉得非常高大上,都会觉得培训经理|咨询顾问真的很牛(当时做素质模型是外企居多)。

在20年前,掌握素质模型方法论的同学,可谓是香饽饽。也拿到了技术的红利,不仅仅有外企大公司的机会,薪酬也非常不错(当时在一线城市买房妥妥地,然后尽享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

素质模型也奠定了培训体系设计的底层逻辑。


直到今天,素质模型依然是培训体系建设中的一种主要的方法论。但是,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及敏捷方法论在职场的普及,基于素质模型的搭建,培训体系的弊病就表现出来了。

在软件行业,敏捷体系设计者,提出了瀑布式开发逻辑的系统弊病(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属于自上而下的瀑布式开发逻辑),从软件开发行业的经验来看,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的确存在着较大的系统风险(如下图)。‍‍‍‍‍‍‍‍‍‍‍‍‍‍‍‍‍‍‍‍‍‍‍‍‍‍‍‍‍‍‍‍‍‍‍‍‍‍‍‍‍‍‍‍‍‍‍


系统方法论存在的缺陷主要有四个:

  • 系统还没有开始运行之前,方法论本身已经损耗了30%以上‍‍‍;

  • 层级越多系统损耗就越大‍‍‍‍‍‍;

  • 主观性越强,系统损耗就越大‍‍‍;

  • 时间周期较长。

显然,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方法论,非常符合上述的四个特点,这意味着你的培训体系建设还没有完成就已经损失了很多;而培训体系设计完了之后,业务可能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培训体系中,素质模型最大的贡献或许就是对通用能力的培训,这是培训体系设计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会逐渐发现: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不好落地,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有3~5家公司的工作经验之后,你会发现A公司的素质模型与B公司基本上都差不多,就是换了一个词而已。‍‍‍‍‍‍‍‍‍‍‍‍‍‍‍‍‍‍‍‍‍‍‍‍‍‍‍‍‍‍‍

感叹,在当时做素质模型的咨询真的很赚钱。‍‍‍‍‍‍‍‍‍‍

据甲方的朋友透露,有些知名咨询公司请刚毕业的研究生,帮企业定制素质模型,甚至被甲方吐槽,在素质模型中还有20年前的痕迹(例如:报纸,平信邮递的方式做市场)。‍‍‍‍‍‍‍‍‍‍‍‍‍‍‍‍‍‍‍‍‍‍‍‍‍‍‍‍‍


培训体系2.0‍‍
基于任务模型的情境化设计‍‍


于是,培训进入了基于任务模型的2.0时代。早在10年前,基于任务模型的基本原理,培训经理指南就提出了ALO情境化培训体系设计的基本逻辑。


我们的价值主张是以用户(学员)为中心的设计逻辑,培训体系设计应该基于员工发展做基本的需求设计。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员工的学习需求无非有三类:

  • 业务类:通过培训,帮助员工快速地胜任当下的业务需求,系统地学习岗位上必备的技能,能够出色地完成岗位任务或突发问题‍‍‍‍‍‍‍‍‍‍‍;
  • 创新类:通过培训及学习,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业务问题,使用新的知识、技能及工具,降本增效‍‍‍‍‍‍;
  • 发展类:为员工的晋升或者是轮岗提供必要的培训及学习支持,帮助员工顺利地完成下一个岗位的角色转换及技能储备。

ALO情境化培训体系设计逻辑,推动了培训更靠近员工,更靠近业务,这是培训技术的一个进步。学习路径图及学习地图的技术,也都是2.0时代,最主要的学习技术。‍‍‍‍‍‍‍‍‍‍‍‍‍‍‍‍‍‍‍‍‍‍‍‍‍‍‍‍‍‍‍‍‍‍‍‍‍‍


任务模型的设计逻辑是属于:端到端的设计逻辑,也就是说,员工干什么工作任务,学习设计者就将这个工作任务,设计为学习产品,其研究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人(素质模型研究的对象是人)。

因此,基于任务模型的设计逻辑是研究怎样做好事情,所以在开发学习产品的时候,每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被重新研究与定义,对工作质量及效率起到了加强的作用,这是情境化培训体系设计的系统优势。‍‍‍‍‍‍‍‍‍‍‍‍‍‍‍‍‍‍‍‍‍‍‍‍‍‍‍‍‍‍‍‍‍‍‍‍‍‍‍‍‍‍‍‍‍‍‍

当然,市场也有一些咨询公司没有理解到这一点,还是将任务模型再翻译成素质模型,这个逻辑显然是错的,这样做就无法实现端到端的设计逻辑。‍‍‍‍‍‍‍‍‍‍‍‍‍‍‍‍

培训体系2.0时代存在的典型问题是:技术都很好,但是真正落地的培训项目却很少,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培训岗的人自己玩,没有办法撬动业务岗的专家参与到项目中,即:内训师、教练及导师没有意愿、没有时间、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来参与到高质量的学习项目设计与交付,如果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培训始终无法创造价值。

除此之外,培训体系的2.0时代还存在结构性的问题,甚至很多培训体系是没有结构的,在我们研究培训体系有效性的路上,最终我们发现:

依靠单纯的学习技术是没有办法建立培训体系的,也没有办法,从体系上衔接人才发展及支持公司的人才战略。


培训体系3.0
知识图谱+学习发展三支柱
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


培训体系的设计需要综合运用OD\TD\LD的思想,考虑到影响体系效率及落地的方面,才能真正地建立培训体系。


基于HR三支柱模型的成功经验及知识图谱的核心技术,在2018年培训经理指南正式提出了《学习发展三支柱》的理论体系,经过近7年的实践及研究,用商业模式设计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培训体系的新结构,以此用来更加匹配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对学习发展的影响。

推动培训体系设计,进入到以知识丨智能化为中心的3.0时代。

在过去,我们很多人在谈培训要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结果是即没有接住战略,也没有支持绩效,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口号与愿景,培训人真正要做的不是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而是要回归第一性原理,从本质思考问题,正确的逻辑是:
一手抓老师的教学行为,一手抓学员的学习行为,也只有这样培训才能真正的创造价值,从而快速地提升组织存量员工的人才密度。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为智能化工作奠定信息、数据与经验的基础,这也能让培训体系的设计,更好地融入到AI的时代背景。


基于学习发展三支柱的基本结构,培训管理者的角色及核心能力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从整体上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培训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的核心技术,才能够更好地使用AI时代的变革:

清晰的价值主张定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同时掌握培训领域的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理解及应用AI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包括:

  • 师资体系建设:如何让业务真正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这需要对师资梯队建设进行新的职位设计,而不是依靠简单的初级、中级及高级讲师的逻辑来激励内训师,需要对师资梯队进行绩效管理、系统训练,才能驱动业务层及管理层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他们不参与仅仅依靠HR是不可能创造真正价值的;

  • 训战项目设计:其次是掌握训战项目设计的核心模型、流程及工具,指导内部专家开发训战一体的学习项目;

  • 学习绩效管理:最后是有效的管理学员的学习行为,推动学员在工作场景应用所学,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

这是培训落地及创造价值的三个关键条件,缺一不可,也是学习发展三支柱,敏捷培训体系设计与创新的核心技术。欢迎参加2025培训经理指南春季公开课,掌握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技术,设计领先的培训体系。

在这里培训管理者还必须意识到:在AI时代培训体系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AI对学习及工作的深度影响与意义,学习发展三支柱的体系构建逻辑也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建立工学一体的学习平台。

所谓的工学一体就是:工作平台与学习平台的一体化设计与思考。在这里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科幻的未来,实际上在几年前,微软公司(Chat GPT的大股东)已经实现了这一点,而这就是未来培训体系应该有的样子,并且你要知道微软是全球做知识管理最好的公司之一,号称要榨干每个工程师的大脑。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绘制了如下的一张示意图:在未来的工学一体平台中,学习的颗粒度不是一个课程及知识点,而是在每个步骤都有类似于Chat GPT的AI工具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支持,甚至有些具体的工作任务是由AI直接完成的,这需要每条业务线建立基于岗位的算法(知识图谱)体系,算法基于业务数据,员工执行的关键行为,进行评价及反馈,最终AI能代替的则由AI代替,AI不能代替的则辅导人类完成。



对于培训管理者而言,不仅仅需要有预见未来的终局思维,更要从底层逻辑去思考,基于AI的培训体系(兼顾人类与机器学习)的设计逻辑、框架及与传统培训如何结合,才能设计具有前瞻性,并能够支持公司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战略(3-5年后)。


同时,培训管理者必须从本质理解培训的价值及核心的方法论,才能更好地理解AI,理解AI在培训中的适用场景,用好AI工具,跟上时代的发展。


而这一切,我将在《学习发展三支柱》的公开课中,用三天时间的分享培训经理指南20年的技术积累及对培训体系和AI应用的探索。


你能看到这里,足见你对培训的热爱及追求,期待2025年在我们的年度公开课中,我们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南哥在北上广深及成都等你的到来。



年度培训计划系列文章

培训经理指南
用严谨的思维,呈现人才发展领域的技术文献;用务实的态度,分享培训业态真相;用新闻的视角,解读培训行业的新鲜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