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圈十大难题:你遇到了几个?

教育   职场   2025-01-08 11:52   广东  


四年前字节跳动

撤销人才发展中心,震惊了培训圈

培训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以及怎么创造价值成了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这既是技术问题也存在思维意识的问题。


为什么培训不能创造显性的价值,得不到组织的认同呢?


在过去20年与众多企业接触,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在培训管理方面存在十大典型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培训被讨厌及不被重视的一些重要原因。



01
培训体系
缺乏清晰的价值主张‍‍‍‍‍‍‍‍‍‍‍‍‍‍‍‍‍‍‍‍‍‍‍‍‍‍‍‍‍‍‍‍‍‍‍‍‍‍


培训体系缺乏明确的价值主张,被动地赋能业务与战略,培训体系的资源转化率处在非常低的水平。这是培训的典型问题,赋能业务与支持战略,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公司”,公司在本质上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而非常遗憾的是公司的高管、股东及投资者根本就极少关注培训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公司的培训管理者把自己的服务对象都搞错了。那么,培训到底为谁服务呢?培训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创造怎样的价值呢?这是培训的价值主张设计。‍‍‍‍‍‍‍‍‍‍‍‍‍‍‍‍‍‍‍‍‍‍‍‍‍‍‍


关于这一点HR三支柱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在HR三支柱中,SSC主要为员工提供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服务;而HRBP则为业务线的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HR的工作是可以被员工及管理层看到的,COE是承接公司的人才战略,是对接高管。‍‍‍‍‍‍‍‍‍‍‍‍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设计了学习发展三支柱的逻辑框架,通过价值主张设计,为培训找准自己的用户及客户,从而找准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



在学习发展三支柱的技术框架中,培训主要服务于三类人:‍‍‍‍‍‍‍‍


  • 师资:KMBP中心为师资梯队提供技术支持并制定管理措施‍‍‍,提升业务团队学习产品设计与交付的能力‍‍‍‍‍‍‍‍‍‍‍

  • 学员:LSOC学习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学习行为管理,辅助学员提升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 管理:LDC学习设计中心,为管理层提供服务,通过诊断人才发展成熟度,识别业务发展的瓶颈(人的维度)从而做好体系的设计与训战项目的设计。‍‍‍‍‍‍‍‍‍‍‍‍‍‍‍‍‍‍‍‍‍‍‍‍‍‍‍‍‍‍‍‍‍‍‍‍‍‍‍‍‍‍‍‍‍‍‍‍‍‍‍‍‍


培训体系的设计者,只有服务好这三类人,培训的价值才会被真正的看到,这也是2025年培训经理指南开展《学习发展三支柱》公开课的重要原因,期待通过重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的敏捷性及务实性,让培训真正地创造价值。南哥将用:300多页PPT,150多页学员手册,一起为您分享20多年对培训技术的潜心研究



02
外行指导内行‍‍‍‍‍‍


培训经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对于非业务出身的培训经理,相比于业务岗的同学,大概都是外行。


因此培训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很多培训管理岗的同学,并不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是很难真正的指导业务部门解决业务问题的。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培训岗的同学热衷搞学习地图项目,但是在我们2024年的数据调查中,85%的学习地图项目都失败了,失败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外行指导内行,甚至很多培训经理没有意识到,自己聘请的学习地图顾问及培训师,都不具备基础的逻辑学,也不清楚如何写出合格的SOP,更不懂学员的具体业务。


这种背景下,又怎么可能设计可落地的学习地图呢?



‍‍‍‍‍‍‍‍‍‍‍‍
03
行政执行类工作太多
创造价值的工作太少‍‍‍‍

‍‍‍‍‍‍‍‍‍

在腾讯公司早期对HR工作的研究中发现:


招聘经理的时间用在找优秀候选人的时间,少于50%。其他的时间与精力全部消耗在了与找人无关的事务类工作中。


这一现象,在培训岗上更为严重。

‍‍‍‍‍‍

HR三支柱很好地改善了这一问题:设计了SSC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对行政及事务性工作的标准化设计,大幅度提升了HR从业者的综合工作效率。如下图:



在我们观察中发现,有不少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培训经理,超过50%以上的时间,在做低价值的行政事情及执行类的工作。


从布置教室到财务报销,从通知学员上课,到预约老师时间都在亲力亲为。


甚至有很多技术型的培训经理,会沉浸在具体的项目中,自己开发课程、自己设计学习项目、自己搞行动学习、自己搞经验萃取。


这是一种好的态度,但是这种工作方式却很难真正地拿到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技术型的培训经理,沉溺学习技术,反而会阻碍公司的人才发展。

‍‍‍‍‍‍‍‍‍‍‍‍

对于专业型培训经理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


凭一己之力,真的能够有效推动,培训体系的落地及高质量的运营吗

‍‍‍‍‍‍‍‍‍‍‍‍‍‍

即便是一家公司有10名培训经理,依靠这10名培训经理的力量,真的能推动几千人的学习发展吗?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结论是不言自明的。

‍‍‍‍‍‍‍‍‍‍‍‍‍‍‍‍‍‍‍‍

从整体上看

培训管理的角色是体系设计者及管理者。

在很多培训项目中,培训经理扮演的角色是项目经理,用管理的方式去撬动外部及内部的智力资本,提升组织存量员工的人才密度。


而实际情况是,培训经理同时将:项目经理、项目设计、上台讲课、培训及项目运营、培训行政管理都干了。


问题是:培训经理的技术得多全面才能干好这些活,即便是培训经理技术很全面,可是培训经理有时间将每件事做到位吗?



从培训行业角度去看:培训管理岗的角色定位及认知偏差,是导致多数培训项目没有拿到结果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角色定位偏差,直接带来了第四宗罪。



‍‍‍‍‍‍‍‍‍‍‍‍‍
04
无法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如果将培训落地的标准定义为:


培训项目结束之后,100%的学员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70%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90%的公司,90%的培训项目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




从全行业的角度去看,培训经理设计的培训项目99%是假的(因为培训项目就不应该由培训经理设计),在《学习发展三支柱》公开课,训战项目设计中我会系统地分析:


要实现培训落地,最低的设计标准及原则。


实际上,很多公司做了很多培训项目,但是却从来没有实现从0到1的突破(70%的课堂所学,被学员应用到工作场景),一直在做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培训项目,实际上并没有促进学员的行为转变。



0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优质师资不培训‍‍‍‍‍


导致培训项目没有办法实现从0到1图谱的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公司,极其缺乏优质的师资梯队(内部及外部)。



在这里大家可以做一个类比:


如果一个大学的老师都是兼职的,都在各大公司,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工作很忙,有自己的KPI指标,没有足够的时间做课程开发、也不太会讲课,公司业务一忙,课程说取消就取消了。


这个大学,偶尔也会从社会请一些知名大学的教授来上课(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你愿意将你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大学去读书吗?

‍‍‍‍‍‍‍‍‍‍‍‍‍‍‍‍‍‍‍‍‍

企业内部培训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况:内部师资梯队没有建立起来,外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且业务的具体问题不了解,只能做通用类的培训。培训效果也是隔靴搔痒。

‍‍‍‍‍‍‍‍‍‍‍‍‍‍‍‍‍‍‍‍‍‍‍‍‍‍‍‍‍‍

非常坦诚地讲:师资问题不彻底解决,再牛叉的培训经理,再专业的培训项目,都不可能被有效落地。



06
缺乏规则设计(机制)

‍‍‍‍‍


培训体系设计的核心是利用OD技术定义清楚规则,这些规则包括:结构与分工、流程与制度、文化与绩效、奖励及惩罚等等。



如果,没有有效的规则设计,培训体系中最核心的教学行为及学习行为属于无序的状态,培训自然不会产生显性的价值。


关于培训体系的设计,行业内最大的误区是:仅仅使用了学习技术去设计培训体系,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

一个高质量的培训体系必须从4D视角(BD\OD\TD\LD)及相关的技术去设计,培训体系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
07
培训岗无积累、无标准‍‍


在近5年的时间内,岗位经验内化是一个很热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事,很多公司开始重视知识管理的工作,这的确非常重要。‍‍‍‍‍‍‍‍‍‍‍‍‍‍‍‍‍‍‍‍‍‍‍‍‍‍‍‍‍‍‍‍‍‍‍‍‍‍‍‍‍‍‍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培训管理者要在公司内部推行岗位经验内化的项目,最好的方式是先打造标杆,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

而培训岗自身的岗位经验内化,就是最好的试验田,但是有多少公司就培训岗的岗位经验进行内化了呢?


  • 培训教室布置标准化了吗?‍‍‍‍‍‍
  • 培训前的宣导标准化了吗?
  • 学员培训差旅的报销流程标准化了吗?
  • 培训评估标准化了吗?‍‍
  • 每个培训项目有复盘吗?‍
  • 每个培训项目的成功经验有总结吗?‍‍‍
  • 有培训项目的避坑指南吗?‍‍
  • 为什么领导培训项目机构老师一直在换?
  • 新员工培训标准化了吗?

这里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如果培训岗的同学不去经历这个过程,又怎么会理解岗位经验内化遇到的挑战?怎么理解,业务部门在做知识管理中,真正痛点在哪里呢?

没有这些认知,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市场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当韭菜收割,却全然不知。



‍‍‍‍‍‍‍‍‍‍‍‍‍‍‍‍‍‍‍‍‍‍‍‍‍‍‍‍‍‍‍‍‍‍
08
喜欢复制与借鉴
不去从本源思考问题‍‍‍‍‍‍‍‍‍‍‍‍‍‍‍‍‍‍‍‍‍‍‍‍‍‍‍‍‍‍‍‍‍‍‍‍‍‍‍‍‍‍‍‍‍‍‍‍‍


在培训圈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喜欢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愿意,或者是不具备能力,从业务真实需求出发,设计及规划符合业务需求的培训项目或培训体系。


从设计的角度去看:任何借鉴的方案,你看到的是结果,你无法看到的是方案背后的真正业务诉求与动机,你无法看到设计的过程。


因此,贸然的复制,成功率往往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很多公司,学华为最终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在培训行业,这一条基本上已经是灾难性的结果:


A复制B ,B复制C,C复制D,D却是复制A的方案。结果是一蟹不如一蟹,从而在系统上,导致整个行业的进步速度,非常缓慢。



09
急功近利,缺乏梦想‍‍‍‍‍‍‍‍‍‍‍‍‍‍‍‍‍‍‍


培训圈里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急功近利:希望培训结束之后,立即就能解决问题,培训效果立竿见影。

这是忽略基本规律的拔苗助长。

举个例子来说:《积极领导力训战一体》项目是我们针对中基层管理者经典的培训项目,其中有关于决策、反馈等诸多实用的技巧。

‍‍‍‍‍‍‍‍

以反馈技巧为例,一名管理者掌握了友好的反馈技巧,在课程结束之后的1个月内,都有很好地为下属提供有效的反馈,团队的绩效会发生明显改变吗?

显然不会,但是团队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而管理者只要坚持下去,真正的绩效结果,会在6个月之后显示,这就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常识。‍‍‍‍‍‍‍‍‍

而遗憾的是,很多公司的培训要求,培训结束之后立即产生效果,而人才培养的规律告诉我们,大部分主题培训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中,培训人的热情被逐渐地消耗殆尽:相信,很多培训人开始是真心喜欢培训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的梦想与热情被无限次数暴击,最终培训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在朋友圈里,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培训管理岗的同学,很少在朋友圈里分享或转发与培训有关的信息。

越是资历深的培训管理者,发的越少。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培训行业几乎没有出现过10万+的文章;也没有出现过现象级的短视频(培训技术方面的)。


‍‍‍‍‍‍‍‍‍‍‍‍‍‍‍‍‍‍‍‍
10
站在公司层面考虑的多
忽略员工的真实需求
‍‍‍‍‍‍


培训被讨厌的一个原因是:培训项目设计考虑更多的是组织利益,忽略学员的真正需求,这里的例子非常多:

  • 培训一定要周末,甚至有的公司团建还要自费,自费不说还要去海外(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真实例子);

  • 为员工洗脑式的培训,喊口号,打鸡血;‍‍‍‍‍‍‍‍‍‍‍‍‍‍‍‍‍‍‍‍‍‍‍‍‍‍‍‍‍‍‍‍‍‍‍‍‍‍‍‍‍‍‍‍‍‍‍‍‍‍‍‍‍‍

  • 培训管理者如何搞员工,而非真正的领导团队;

  • 为彰显培训的落地效果,强制要求学员完成毫无意义的作业。

如果员工都不喜欢被培训,培训又怎么可能有效果呢?关于这一点,苏格拉底很早就讲过: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培训作为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好的培训一定是点燃学员的学习热情,是自愿的,是激发好奇心及探索欲望的,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拔苗助长。


年度培训计划系列文章

培训经理指南
用严谨的思维,呈现人才发展领域的技术文献;用务实的态度,分享培训业态真相;用新闻的视角,解读培训行业的新鲜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