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展示(二):王圆圆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教案

文摘   2024-12-19 16:51   天津  

优秀教案展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我刊对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教案进行了遴选。本期我们将编发部分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参赛教案,希望借此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投入,促进思政课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危机”教案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4期

优秀教案展示”栏目


王圆圆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号:20CKS018)的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标

本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资本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分配的理论,正确认识并把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通过知识拓展,对比分析将资本运用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后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巨大成就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实现本专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资本的本质;资本的运动本性及其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的产生、流通与分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2.教学难点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要通过资本流通来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

1.原著领学式教学

带领学生学好用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汲取知识伟力。

2.案例剖析式教学

综合运用多维剖析法、对比分析法、可视化展示法等教学手段展现经典案例。

3.问题引导式教学

通过设计“四问四答”层层递进的逻辑性系统问题,由问入题、由题引思。

(四)学时安排

3学时。

(五)参考资料

1.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年第10期。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人民日报》2022年5月1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才能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本专题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如何认识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

问题二:如何认识资本增殖的秘密?

问题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

问题四: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问题一:如何认识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

【案例讨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谈到一位英国资本家皮尔先生,他带着5万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3000名工人去澳洲办厂。但抵达后工人们纷纷自谋出路,“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讨论:皮尔先生的5万镑物资和3000名工人是如何获得的?

1.原始资本的来源依靠的是对无产者野蛮掠夺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在经济上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又失去所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组织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发财愿望驱使下,采取暴力手段加速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对内圈地运动、对外殖民侵略。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以暴力手段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2.资本的存在以无产者的贫困为条件

劳动条件和劳动者的分离的两种情况:一是资本家是“主观劳动条件”(生活资料)和“客观劳动条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二是劳动者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占有任何劳动条件。因此,正是在上述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作为资本而存在、成为劳动者的统治者,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3.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互动讨论】为什么皮尔先生拥有人力、物力、财力却投资失败?马克思强调:“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事实上,资本并不是“钱”“货币”这一类“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家、工人、资本的身份是否成立。

【阶段小结】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赋予人的阶级属性,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在某地还未建立起来时,他们原本的身份也随之不成立,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复存在。

(二)问题二:如何认识资本增殖的秘密?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进而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G—W—G'(其中G'=G+△G)代表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反映了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本质。其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照等价交换,交易前后价值量不会增殖;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量在运动中确实发生了变化,即二者矛盾产生。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流通领域中买卖要遵循等价交换、无法增殖;而离开流通领域就只剩生产领域了,该领域中一定的劳动量形成一定的价值,而剩余价值正是产生于此,但需要在流通领域为购买劳动力商品作好准备。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进行。

2.劳动力成为商品

【领学原著】马克思指出:“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像英国的皮尔先生这类“货币所有者”,是幸运地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能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正是工人的劳动力。资本增殖的秘密是消费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得到的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二者之间有一个差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个差额即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作为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自己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个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支配的劳动就是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是剩余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支配的劳动是剩余劳动。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时间支配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阶段小结】资本增殖的运动规律:第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条件;第二,资本增殖是在生产领域中,通过和劳动力商品相结合、进而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的;第三,资本无偿占有劳动力商品的剩余价值这一剥削事实却被流通领域中“工资”这个看似公平正义的资本主义“劳动契约”之伪善表现所掩盖了。

(三)问题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

1.资本的运动本性与资本积累

【领学原著】马克思强调,资本“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运动是资本的天性,其存在和运动的目的就是保值和增殖。一旦它不再运动了,也就失去了作为资本的职能,而是转为货币职能和财产职能。因此,要想获得资本,前提条件就是要让货币运动起来。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越多,积聚规模越大,从而导致个别资本的总额就越大。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进而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人口相对过剩。

【领学原著】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后,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为社会所共同占有和支配。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并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如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等。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的矛盾加剧,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2.剩余价值的流通

价值和剩余价值要通过资本流通来实现,而资本的流通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两大部分,前者可细分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资本形式的运动。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要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回到原来资本的出发点。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运动。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利润量、节省预付资本,提高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分配

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中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剩余价值是由整个成本价格产生的,是成本价格的一个价值增加额,进而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主义企业存在着激烈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并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四)问题四: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案例讨论】冰岛国家破产(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监守自盗》片段)。讨论:短短两年间冰岛为何濒临破产?

相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固然展现出历史进步性——社会化大生产极大整合了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的分工以及劳动产品的市场交换,使其都实现了社会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使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得以实现,保障整个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1)社会化大生产——代表生产可能性界限

社会化大生产又称为生产社会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何谓“社会化”?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可以由一个人从头至尾独立来完成,也可以由众多人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这种众多人通过分工、协作进行的生产就是“社会化”的生产,众多人分工、协作进行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远高于独立劳作的生产力水平。何谓“大生产”?《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的标题是“机器和大工业”,所谓“大生产”是人类生产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以机器操作代替人类的手工劳动,以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人力和畜力,这种“机器和大工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人类手工劳动的生产力水平。综上所述,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这是一种众多人分工、协作的“机器和大工业”的生产,是一种生产力水平非常高(相对于以往的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其生产力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存在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

(2)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代表需求能力界限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者的使用需要,而是为了追求资本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分配到的劳动力的价值远低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就造成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由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单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来看,一切都是有秩序、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二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阶段小结】社会化大生产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2.经济危机及其实质

【案例分析】图片“1929年资本家销毁过剩的牛奶”“2016年‘滞留’的原油运输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所谓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商品相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过剩,人们非常需要这些商品,却买不起。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周期性,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也均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必经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短以及能否走出危机,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程度、调和手段等。资本主义为缓解经济危机、消解国内的生产过剩,必然走上不断开辟世界市场的殖民扩张道路,而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无限的,则最终必将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如上述可视化案例中冰岛的破产,正是受到2008年始于美国的那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所致。

3.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互动讨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和古典经济危机有何关系?

金融危机正是古典经济危机在当代的体现。为解决资本主义短期生产过剩,催生了资本主义金融业的加速发展和规模扩大。金融业一方面为生产提供信贷,满足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为需求提供信贷,刺激需求的扩大;其发展在短期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实质,短期经济呈现虚假繁荣。然而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偿还能力有限,一旦需求方面发生信贷违约,生产过剩的危机立即凸显,从而引发生产方面的信贷违约。金融业由于遭受需求和生产两方面违约的打击,一般难逃破产的命运。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金融业的支持是使生产恢复的必要手段之一,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直接导致金融业的崩盘,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越来越尖锐,导致经济危机的破坏力越来越强。每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会进行一些改革来愈合经济危机,但这些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只能使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苟延残喘!

【拓展讨论】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将它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否一致?

当资本运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它的目标就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服务于资产阶级,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均归资本家占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服从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资本主义社会越是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产阶级手中。这必然导致资产阶级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剥削贯穿商品生产全过程、社会实践各领域。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周期性金融危机频发等社会现象,都根源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矛盾无法调和,经济危机亦无法避免。

当资本运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目标则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时至今日,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类资本同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资本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在性质定位上,牢记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我们必须遵循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在根本原则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把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再次,在价值立场上,必须体现人民至上,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最后,在功能作用上,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各类资本,必须时刻警醒,资本是具有逐利本性的,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教学总结】

本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这四重逻辑理路重整教学内容。

1.通过设问“如何认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对立”,讲清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存在及本质。

2.通过设问“如何认识资本增殖的秘密”,讲清楚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通过设问“如何理解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讲清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流通与分配。

4.通过设问“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讲清楚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实质。

5.通过知识拓展,对比分析将资本运用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后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巨大成就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经济

问题一:如何认识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存在

资本的本质

问题二:如何认识资本增殖的秘密?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问题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

资本的运动本性与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流通

剩余价值的分配

问题四: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过剩危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四、作业设计

案例分析: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重要指示,请谈谈“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五、推荐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8版。

2.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此教学展示荣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一等奖。)


本文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重大议题,探索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的学术理论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