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
总第十五期
季刊 2021年创刊
目录如下:
一
特稿
刘书林|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笔谈
吴宏政|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李 冉|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若干思考
燕连福| 推动思政课“讲好道理”的辩证思考
段 妍| 教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肖 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法论探析
肖唤元 孟晓瑞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现实意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杨志超 姚彤曦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三重逻辑探赜
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朱雪微 |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何以“合理”?
宫长瑞 修 珺 |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变革与当代发展
王 莅 杨 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问题研究
五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美】乔·帕特曼/文 刘 涵/编译|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李 帅 李震邦| 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黄学胜 林臻阳 | 马克思主义何以超越理性主义?——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
六
思政课创新论坛
代玉启 陈金慧|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
陈良斌|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章”的教学探赜
高 飞| 论社会风险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郗厚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师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张 雷| 正确处理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组重要关系
论文摘要
特稿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刘书林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学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进一步增强思政课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学兴教、化民成俗的传统,借鉴促进提升办学思想;挖掘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铺垫历史知识的基础;挖掘古代民本思想传统,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理解;挖掘中华文明的史学财富,为思政课提供大历史观的视野;挖掘中华文明主动对外交流交往的历史传统,加深青年学生对开放历史的科学理解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刘书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笔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领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大意义,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讲好道理”等议题分享真知灼见,本期推出吴宏政教授、李冉教授、燕连福教授、段妍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法论探析
肖 祥
摘要:话语体系建设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战略任务,而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必须有方法论指导并获致方法论自觉。马克思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认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方法论是一个包含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的层次性的有机构成。在方法论指导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实践;化解话语现实难题,校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建设方向;塑造话语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话语体系;方法论
作者简介:肖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现实意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肖唤元 孟晓瑞
摘要:历史自信是蕴含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精神样态,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带领人民踔厉奋发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在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持续积淀生成的,是对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自信、对党的奋斗历程及传承的奋斗精神的自信、对党取得的历史成就及价值意义的自信、对党开辟的历史前景和发展方向的自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对于锻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赶考路上,必须更加坚定历史自信,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两个结合”、树立正确党史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历史自信的存续和强化,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关键词: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肖唤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晓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三重逻辑探赜
杨志超 姚彤曦
摘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重要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以及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充分借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视,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程中,党始终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不断进行有益探索;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对精神世界丰富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汇聚成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三重逻辑
作者简介:杨志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彤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何以“合理”?
朱雪微
摘要:“合理形态”辩证法是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实践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其辩证法理论的提出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现实运动的展开提供理论指导,而其理论与实践的目标是要创立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新的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从理论层面阐明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从实践层面剖析其辩证法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形态层面分析其辩证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这三重关系意味着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具有三重任务:在理论上论证“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合理性,在实践上论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合理性,在社会形态上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合理性。这是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合理”之所在,彰显了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本质何以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如何构建辩证法理论、如何在现实革命的过程中应用辩证法,以及如何在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中应用辩证法。
关键词:合理形态;辩证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共产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朱雪微,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变革与当代发展
宫长瑞 修 珺
摘要:共同体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同体思想,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视角,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的价值旨归,揭示了人类社会由“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经过“虚幻共同体”最终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实现真正共同体的条件,在理论起点、研究重点以及价值目标上完成了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构建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体理论体系和实践样态,为个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间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和谐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明了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的现实路向,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超越变革;当代发展
作者简介:宫长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修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问题研究
王 莅 杨 洋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理论地位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图景可以判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构成了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的起点。具体来看,这种起点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市民社会及其内在矛盾促成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起点,二是阅读、摘录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构筑了马克思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起点,三是通过揭示私有财产的主客体本质奠定了马克思独立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起点,四是异化逻辑及其扬弃刻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以上四个具体起点的揭示,能够凸显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立场,进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展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起点
作者简介:王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美】乔·帕特曼/文 刘 涵/编译
摘要: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受到误读,但对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意识形态理论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列宁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力量和清晰严谨的逻辑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强调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为特定阶级的权力服务;其次,列宁阐明了意识形态在阶级斗争中的武器批判作用,力促工人阶级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谋求自身利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列宁提出了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原则,指导马克思主义者推进自己的观念,打败资产阶级的观念。列宁逝世一百年后,这些真知灼见对共产主义者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瑰宝。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
作者简介:乔·帕特曼(Joe Pateman),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编译者刘涵,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李 帅 李震邦
摘要:技术封建主义作为一种悖反性的理论思潮,引发了一系列有待探讨的议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展开批判性辩驳。就技术封建主义的发生学而言,数据、平台、数字帝国的出现是技术封建主义的物质前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面相进行了重塑;就技术封建主义的表现形态来说,技术封建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在技术的加持下反而退回到了封建关系之中,并以“封地压倒市场”“地租压倒利润”“云农奴取代无产者”为主要表现。针对这种颇具迷惑性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亟待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技术封建主义的产生前提,剖析技术封建主义背后的资本逻辑,揭露隐藏在技术封建主义外壳下的数字帝国主义实质。
关键词:技术封建主义;数字帝国;政治经济学;垄断;寡头
作者简介:李帅,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震邦,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何以超越理性主义?——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
黄学胜 林臻阳
摘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其历史总体的辩证法超越理性主义的现实道路。这一道路以实践活动的存在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切入,通过辩证法对形式体系的超越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具体而言,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以历史生成的、活生生的辩证法超越了计算理性推演而来的、僵死的形式体系,以现实的个人超越了孤立的理性或非理性的个人,并强调自我超越以防止自身形式体系化。只有沿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开辟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才能意识到自身创造和改变历史的任务,有组织地采取革命行动。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的辩证法;形式体系;现实的个人;历史生成
作者简介:黄学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臻阳,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思政课创新论坛
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
代玉启 陈金慧
摘要: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大思政课”立足国家发展、具身社会现实,集整体性与系统性于思政体系建构之中。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应激发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动力、高等院校的育人动力、社会组织的自我革新动力、企业的发展动力,提供政策与制度、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舆论安全等保障,促进全方位、多维度教育合作体系的有效建构。通过拓展空间场域推进“大思政课”联动互补、整合丰富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共建共享、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大思政课”全员育人,实现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优化,助力课程发展守正创新、课堂育人与时俱进,为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大思政课”;全社会;建设机制
作者简介: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慧,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章”的教学探赜
陈良斌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随着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深化,“价值章”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亟待深化。一方面,要明确“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在充分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人民共同愿景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在比较视野中揭开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面具,揭示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本质属性上的超越性。进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引导学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中系统学习与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促使学生勇于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章”;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陈良斌,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论社会风险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高 飞
摘要:风险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风险大多因人产生,又必须依赖人来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人们的风险意识,帮助人们形成和坚持科学的风险治理理念和方法,从而为应对重大风险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加强党的思想领导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价值引导、利益协调、信任培育和社会动员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社会风险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高飞,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师工作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郗厚军
摘要:教师工作是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其经典文本中提出诸多关于教师工作的经典论断,不仅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中论述了无产阶级人民教师的阶级属性、地位作用等问题,而且从社会主义建设视角阐述了改造旧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修养的议题。这些经典文本论述,明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立场,肯定了教师队伍的地位作用,深化了对教师全面修养的科学认识,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师工作;社会主义建设;修养
作者简介:郗厚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正确处理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组重要关系
张 雷
摘要:正确处理立场、观点与方法,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生活向度与理论张力,经典的教学呈现与当代转换,减负与增效等之间的关系,是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的前提性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质量,既需要明确主体、理顺内在关系,以生活化的方式加以演绎,释放其理论张力,又要切进问题、贴近现实、回到经典,让原理说“当代话”,以达至在减负的同时实现教学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教学增效
作者简介:张雷,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投稿邮箱:mkszylljxyyj@126.com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