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展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我刊对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教案进行了遴选。本期我们将编发部分特等奖、一等奖教师的参赛教案,希望借此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投入,促进思政课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敢问路在何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案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4期
“优秀教案展示”栏目
李淼磊
一、教学说明
(一)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
(1)“礼貌性关注”:习惯养成较好,能够按时到课,但课堂抬头率不高。
(2)“游离性听课”:辨识能力较强,关注社会热点,但学习内驱力不足。
(3)“浅层性理解”:知识储备较多,善用逻辑思维,但理解深刻性不够。
2.原因分析
(1)价值认知偏差导致“礼貌性关注”。
(2)课程吸引不够导致“游离性听课”。
(3)理论转化不足导致“浅层性理解”。
3.教学策略
(1)以参与式学习促学生“全面投入”。
(2)以混合式教学将学生“拉回课堂”。
(3)以启发式教学引学生“深度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立足国情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全面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深入思考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4)联系时代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2.能力目标
(1)能够系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科学性。
(2)能够辩证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3)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三大法宝”的价值意蕴。
3.价值目标
(1)认清道路选择,增进政治认同。
(2)明晰实践经验,增进理论认同。
(3)汲取历史智慧,增进情感认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在哪里: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革命方法。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何以胜利: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与启示。
(四)教学环节和方法
1.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前任务、课中授课、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2.采取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3.使用“学习通”APP、红色影音、原创漫画、VR云游、扫码阅读等信息化手段。
二、教学内容
(一)课前任务
【视频观看】
观看慕课视频,掌握概念性知识,留言区可交流讨论,也可向老师提问。
【文献阅读】
阅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便于课中分别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三大法宝”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六、十二、十五部分,了解新征程上“三大法宝”的传承与发展。
【知识前测】
通过客观题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进入课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中授课(6学时,270分钟)
【新课导入】(8分钟)
提问学生就业、升学选哪条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百余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那时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年龄相仿,他是如何作出选择的?赏析学生原创漫画,诵读《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他们是如何找到这条道路的?由此进入专题的系统学习。
【目标概览】(2分钟)
设置知识、能力、价值三大目标体系,明确重难点,使学生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
【互动学习】(250分钟)
1. “到哪里找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1)国情依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以线上主题讨论唤醒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的知识记忆。提问学生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时代背景:中国人民开启了觉醒的年代
播放《山河岁月》中俄国十月革命的片段。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式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播放《觉醒年代》中五四运动的片段。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为拯救民族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以“建党先声”新民学会为例,通过VR云游,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正式建立,以救亡图存运动中的青年故事激励学生奋进强国征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历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的过程。以大革命失败、城市起义失败为例,使学生明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前进的。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性,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简要梳理革命实践历程:
①“上山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建立起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长征路”:遵义会议后,党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③“抗战路”: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赶考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使学生理解实践是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从实践逻辑上升到理论逻辑。
2. “走一条什么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课前阅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课中围绕“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前途分别是什么”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归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科学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总结和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①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的主次程度是不一样的,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以时间轴呈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②谁是我们的朋友?
“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将生活中找朋友的过程对应到党找朋友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无产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重点剖析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谁是革命的领导者?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以思维导图梳理中国民主革命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的原因,以及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④这是怎样的革命?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列表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批判“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观点。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①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对比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首先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和“三三制”相关视频,展现革命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理解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以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为案例:土地革命时期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减租减息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延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为案例:评剧《逼上梁山》、范文澜所撰《中国通史简编》、秧歌剧《兄妹开荒》。
3. “怎么样走对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验与启示
(1)救国之路壮志难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基于已学内容,提问学生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党的答案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追问这个答案从何而来?启发学生思考。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队伍开赴井冈山,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毛泽东相继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1938年他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一是必要性,道路选择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发动农民。通过“减租减息工作中农民同地主算账”“中共全国土地会议”图片,体现党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
二是可能性,道路能走也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第一,近代中国受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发展极端不平衡,存在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斗争提供了可能;第二,广大农村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大革命洗礼,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坚强后盾;第五,党的领导有力量且政策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主观条件。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以毛泽东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为引,提问学生:为什么秋收起义失败了但井冈山的道路却走通了?是因为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逻辑上升到历史逻辑,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
(2)成立新中国之路众志成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课前阅读《〈共产党人〉发刊词》,课中小组分享读后感。分享后归纳: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①统一战线
建立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始终从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建党初期,中国无产阶级人数约为25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25%。以统计图直观呈现毛泽东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建立统一战线是可能的。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实践,阐释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经验:一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三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史鉴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②武装斗争
提问学生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启发思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幻想走议会道路的宋教仁被刺杀、反动政府镇压学生游行为案例,说明当时无议会民主可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第二,中国革命敌人的特点决定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案例,说明只能以武装的革命才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三,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以革命早期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案例,说明必须建立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
总结党开展武装斗争、建设人民军队的经验: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以史鉴今: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③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如果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要求。“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以毛泽东的三次“对谈”为案例,以“微信对话”呈现“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体现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
总结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的经验:第一,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第二,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第三,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第四,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以史鉴今: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以《〈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比喻帮助学生厘清“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强国之路有志竟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意义
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和现实启示。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增进理论认同的同时激发爱国情、报国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征程上,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随堂练习】(6分钟)
在“学习通”APP发布随堂练习并投屏解析。
【课堂总结】(4分钟)
回顾知识要点,理顺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三)课后拓展
【必选任务】
1.慕课答题:完成章节测验。
2.小组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下次课分享。)
【自选任务】
1.拓展阅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711页。
2.实践研学:前往专题对应实践点,形成调研报告。
三、教学资源
(一)文献资料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二)影音资料
1. 《 敢教日月换新天》。
2.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三)线上资源
1.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
2.“学习通”APP。
(四)线下资源
1.校外:新民学会旧址。
2.校内:抗战历史遗迹。
四、板书设计
敢问路在何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到哪里找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走一条什么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怎么样走对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验与启示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从现在回望历史”,学习党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历史展望未来”,探讨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启示。
(二)教学反馈
通过随堂练习、章节测验检测是否完成教学目标;通过问卷数据和学生建议调整教学设计。针对小组讨论不够充分情况,需研究讨论式教学的新做法;针对案例与生活关联不够紧密情况,需挖掘紧贴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故事。
(此教学展示荣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特等奖。)
本文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