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 李 辉:论“用心教”的系统建构

文摘   2024-10-12 17:03   天津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笔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值此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领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大意义,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议题分享真知灼见,本期推出张耀灿教授、佘双好教授、李辉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论“用心教”的系统建构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栏目


李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教师用心教是重要着力点。教师用心教的根本是教育自信,关键是教育之爱,保障是得心应手。

一、“用心教”的根本是教育自信

第一,以政治自信夯实“用心教”的政治基础。“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五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明确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其上升到治党治国的战略高度。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用力,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信。

第二,以社会信任夯实“用心教”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青年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些对青年的期待不仅是国家教育的目标,还是每个家庭的目标,更是青年人自我成长的目标。教育不仅关乎国运,更关乎民生,是惠民工程。思政课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

第三,以学科自信夯实“用心教”的学科基础。高校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场所,是做学问和培养学术情怀的地方,学科认同和学术认同是影响思政课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为支撑,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是“道”“术”“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取得的成绩坚定了思政课的学科自信。

二、“用心教”的关键是教育之爱

爱心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讲好思政课必须关心学生的思想困惑,关怀学生的人生成长,对学生付出教育之爱。

第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确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是交往的前提。从尊重的角度出发,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以人为本主要针对以物为本,克服和减轻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崇拜为代表的发展观导致的不良影响。从教育观来看,以人为本突出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减轻和克服分数至上、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以人为本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经济与道德、科技与人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平衡。其次,树立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观。成长性是青少年的基本特性。成长成才需要是青少年的自我需要,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期待。理解学生,同理解成长是一致的。成长是变化进程,只要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都是成长。因而,尊重成长就要尊重变化、欣赏变化。一成不变的教育目标观是对变化的忽视,成长是不成熟状态。尊重成长,就要尊重和欣赏青涩。那种以成熟框定青涩,以完美框定缺陷的理想主义教育观是不可取的。最后,树立个性自由发展的成长主体观。古人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此,要把教育公平和尊重个体差异融合在一起。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成长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是孤立发生的。但是,不能因为社会性否定成长的个体性,一刀切的教育观否定了个体成长的差异性。成长最终要落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上。明确了个体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就要尊重个体差异。

第二,以理解学生为基础,把握认知规律。理解是尊重的前提。理解学生,就要认识和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接受规律等。首先,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一样。青年人经历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成了生理上成人,不等于完成了心理上成人、精神上成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青年人的普遍性阶段特征。其次,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同时,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在认知方式上,理性思维快速发展,同时感性认知依然存在。激情四射、情绪稳定性差、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明显。“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最后,理解学生的接受特点。青年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不仅受到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当下,互联网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这些影响主要有读图时代的感性认知凸显、搜索引擎依赖的精准阅读、算法设计的偏好培养、AI技术催生的知识生产方式等。这些特点正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知、历史认知、实践认知等。

第三,以宽容学生为导向,激励学生成长。基于成长观,必然要求对学生宽容。首先,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加有弹性的成长时空。青年人具有面向未来的成长优势,充满可能性就是其价值所在。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大时空、拓展时间长度、放宽空间宽度,是教育的宽容。其次,制定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标准。评价标准既有导向性,也有规范性。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往往限制了人的多样性发展。建立起综合性、立体式的思政课成绩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最后,包容学生的失误,建立容错、试错、改错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

三、“用心教”的保障是得心应手

心和力是相互支撑的。用心教要以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基础,重点是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价值引领力、情感感染力、文化陶冶力等。

第一,增强理论说服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关键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道理的前提是懂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涉及学科广泛。只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第二,提升价值引领力。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价值引领的根本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培养学生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错误价值观的批判能力。

第三,增强情感感染力。思政课有温度才能吸引人、感染人。增强亲和力、感染力,才能获得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政课教师唯有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做到真信与真情相统一,方能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第四,增强文化陶冶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思政课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将思政课的理论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结合大学文化、大众文化等领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教师“用心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者的教育自信、教育之爱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需发挥社会环境的强化效应等,以实现学生“用心悟”的教育目标。


本文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重大议题,探索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的学术理论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