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政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笔谈之一

文摘   2024-08-03 18:23   天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笔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我们办好思政课、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领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大意义,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讲好道理”等议题分享真知灼见,本期推出吴宏政教授、李冉教授、燕连福教授、段妍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3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栏目


吴宏政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这段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即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把“四个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其中,如何实现“文化自信”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继“3·18”重要讲话精神之后,进一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即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启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自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理论自觉。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这一确凿的事实坚实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主体性,该民族的文明就无法保持其连续性。尽管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但也仅仅是“文明蒙尘”而没有“中断”,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拥有坚强的文化主体性。然而,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才第一次系统地反思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明的理论内涵和根本特征,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主体性”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实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自觉。文化主体性表明,一个民族不仅仅“自在地”置身于其自身所创造的文明形态之中,而且能够在自己民族的思想理论中“自觉地”确立其文化主体性,形成“文化自我”。

所谓“主体性”体现在任何领域中,例如,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交往主体性等,是指一个个体或一个共同体,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独立地进行认识判断和实践判断的能力。主体之为主体,是主体自由的条件,没有主体性的存在者不能称其为“主体”,比如儿童不能称其为主体,必须有监护人。自由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主体能够自己作出认识、理解和判断,因而才是自由者。在文化领域中,一个民族如果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或意识形态所渗透而失去自我,就表明该民族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需要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中得到彰显。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自觉地认识、认同和创造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表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自觉,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我”,追溯自己民族文化的思想渊源,洞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新时代捍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学生的文化观和文明观,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我意识。

二、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自主知识体系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我确信。一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独立性的根基,正因如此,文化自信才成为一切自信的最深沉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主观形态,是一个人在主观上形成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稳定的认同。然而,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自信,更不是盲目的自信,这就需要对自己民族文化达到高度的理论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以理论的形式建构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础,指出当代中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基本内涵。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谈“两个结合”,强调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称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创造当代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典范,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深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思想来源、本质特征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谁培养人”取决于“用谁的理论培养人”。增强文化自信,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文化思想来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科学认识的结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当代中国文化自主知识体系武装头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

引导学生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

“文化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自己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也体现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更体现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建设使命。无论是“自觉”还是“自信”,都是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态度,只有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建设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最终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人类向何处去的人类之问,是摆在21世纪人类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建设使命。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遇到了诸多困境,甚至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风险,如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产业链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新的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坚持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坚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坚持各族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这些文明观的根本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理论,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新时代文化建设问题,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同时,要着眼于人类生存困境,把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当中。


本文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重大议题,探索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的学术理论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