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3期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
【美】乔·帕特曼/文 刘 涵/编译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研究”(项目号:2023YZD04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受到误读,但对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意识形态理论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列宁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力量和清晰严谨的逻辑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强调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为特定阶级的权力服务;其次,列宁阐明了意识形态在阶级斗争中的武器批判作用,力促工人阶级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谋求自身利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列宁提出了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原则,指导马克思主义者推进自己的观念,打败资产阶级的观念。列宁逝世一百年后,这些真知灼见对共产主义者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瑰宝。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以来,列宁的理论贡献在共产主义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要归功于“列宁工作的巨大力量和他的实际政治成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在马克思逝世后涌现的对塑造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贡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一词的嬗变历程中,列宁的理论著作,特别是《怎么办?》,最接近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受到了诸多不公正的批评。本文认为,尽管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受到误解,但其意义仍然不可磨灭。首先,列宁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力量和清晰严谨的逻辑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他强调,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为特定阶级的权力服务。其次,列宁阐明了意识形态在阶级斗争中的武器批判作用。他敦促工人阶级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谋求自身利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后,列宁概述了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原则。他指导马克思主义者如何传播自己的观念,进而打败资产阶级的观念。列宁逝世一百年后,这些真知灼见对共产主义者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瑰宝。
一、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
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考察他们的观点,有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间的深层连续性和继承性,凸显列宁的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分析对于驳斥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贡献偏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消极”“中立”和“积极”三种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一词。消极意义的解释认为,“[阶级分裂]社会中的社会主导思想通常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它是对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有利的”。消极意识形态产生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前者塑造并决定后者,后者的作用是使经济基础合法化并获得支撑。因此,在一个压迫性的阶级分化社会中,霸权思想必然支持阶级压迫,但大多数被统治者并不臣服于他们被压迫的这一事实。为了克服这一挑战以实现霸权,压迫性思想将现行统治误导性地说成是自然的、不可改变的,甚至是自由的。简而言之,压迫性的意识形态助长了非真理。这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有些人确实相信某些误导性的观点是基于事实的,他们认为这种压迫性思想是一种减轻自身痛苦的应对机制,或只是作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受害者。例如,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然的、促进自由的、符合人性的制度,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压迫性、历史性和异化性本质。然而,它具有使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合法化的效果。还有人可能认识到,在阶级划分的社会中,社会主导思想是错误的,但他们还是推崇这些思想,希望保留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利益,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广告商、政客、舆论专家都属于这一类。
马克思恩格斯还使用了一种中立的或“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涉及对某些群体的信仰和仪式特征的人类学研究。中立性的概念可以解释不同民族为什么以及如何提倡反映有关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定价值观。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狩猎采集社会认同某些思想,而奴隶社会认同其他思想,他们各自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他们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赞同“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积极’解释,为一个群体的成员提供身份意义和归属感”。换言之,积极的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以自我赋权的意识形态。最著名的例子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应该接受这种意识形态来解释世界、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成为统治阶级。与之对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自由主义美化和加强了资产阶级的权力。
学者们倾向于强调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第一种解释路径(通常是消极的解释),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如果只关注第一种说法,就必然会忽视、排斥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其他维度,从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方法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图相悖。意识形态可以是消极的、中性的或积极的,这取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在这一点上,列宁忠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综合并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概念中的消极、中性和积极因素。
(二)列宁论意识形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将意识形态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中。他解释道,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根据这种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由生产关系形成的社会分析视角:“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发展着的物质那样,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
自从奴隶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兴起以来,对立的阶级就占据了“社会的经济制度”。列宁认为,反映当时经济制度的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这是他对这一概念的主要贡献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列宁则前所未有地强调这一本质。他还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强烈的中立性,因为它将所有社会观念都视为意识形态。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具有积极维度,他坚持认为,每个阶级都有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来赋予其权力,所有阶级都有兴趣获得最能代表他们的意识形态。
通过强调列宁意识形态概念的中立性和积极性,一些学者试图将其视为非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共同假设是,列宁忽视了马克思的消极意识形态观,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经典意识形态观。这些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列宁的意识形态观忠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也包含着消极性的维度。
回顾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这也许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意识形态消极概念的最深刻和最复杂的应用。它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描述为商品之间的“自然”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商品拜物教将资本主义呈现为一个不可变的超人类系统,一个独立于人类行为的系统。列宁在其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的以下段落:野蛮人在制作弓、箭、石槌、斧子、筐子等等的时候,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所花的时间不是用来生产消费资料的,也就是说,是用来满足他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的,仅此而已。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观察到狩猎采集部落并没有遭受商品拜物教的侵袭。他们意识到,他们塑造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列宁评论道:对自己同生产的关系的这种“明确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丧失殆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拜物教把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产品关系,因为每一种产品都变成了为不知道的消费者生产和必须在不知道的市场上实现的商品。因为对个别企业主来说,他所生产的物品的种类完全无关紧要(一切产品都提供“收入”),所以这种肤浅的、单个人的观点就被经济理论家用来说明整个社会,并且阻碍了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过程。这段文字说明列宁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就赞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因此,列宁的意识形态观具有强烈的消极性,同时也具有中立性和积极性。
列宁的认识论为这一否定维度提供了基础。他认为,虽然认识反映了经济体系,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得到的是现实的错误表象,从而支持一种消极的意识形态,比如商品拜物教。
和马克思一样,列宁也用科学的概念来区分真理和谬误。他将科学视为真实意识形态的标志。列宁说:“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意识形态要么是非科学的,因而是假的;要么是科学的,因而是真的。真实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但不是扭曲的反映。然而,社会科学仍然具有阶级性,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列宁对科学意识形态和非科学意识形态的区分与马克思对科学意识形态的区分是一致的。一旦人们愿意克服这一微小的术语逻辑差异,就有可能将列宁的非科学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的消极意识形态概念互换使用。列宁也把实践视为真理的基本标准。列宁在其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著作之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甚至引用并推进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二条。
(三)资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概念包含着重要的洞见。他解释道,自资本主义兴起以来,“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既可以保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可以发展到社会主义,即工人阶级的统治。由于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方针,所有的意识形态无论其自我描述如何,或是社会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的。那些把自己标榜为别的东西的学说要么是无知的,要么是欺骗性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披着“中立理论”的外衣。企业家、政治家、政党、教师、媒体和其他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实体,将他们的资产阶级思想说成是无阶级或超阶级的,成功地愚弄了许多工人。不管他们的意图如何,这些思想都维持着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通过记住没有“第三种”意识形态的事实,所有的社会观点要么是社会主义的,要么是资本主义的,工人可以学会更为批判性地审视各种话语。
列宁还认为,各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平等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善于促进各自的阶级利益。列宁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最纯粹、最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工人阶级权力,只有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提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
列宁还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不相容的。他给出的一个理由是,不可能调和对立的阶级利益。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目标难以统一,在阶级内容和目的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永远无法和平共处或融合。那些声称调和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总是被证明是资本主义的,它们试图阉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工人和左派运动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领导人忘记或模糊了这一教训。改良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意识形态,如“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和“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socialism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刻意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元素结合起来,幻想工人和资本家在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互惠互利、和谐相处。近年来,这些改良主义趋势在工人阶级中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在拉丁美洲,他们甚至以“粉红浪潮”(Pink Tide)左翼政府的形式获得了权力。然而,尽管这些政府在赋予工人阶级权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没有一个政府成功地将这个阶级提升到统治地位。这些政府打着“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旗号,维持着实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当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人承认列宁关于阶级利益不可调和的洞见时,无产阶级运动才会成功。
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第二个不可调和的区别是,后者是科学的,并且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它客观地反映世界,并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通过将科学世界观与社会变革纲领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坚信工人阶级注定要摧毁资本主义并建设社会主义。这种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认识是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相吻合的。因此,由规律支配的历史进程不是自发展开的,而是在工人自觉的、积极的参与下展开的。只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才有可能改变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工人阶级有兴趣获得这种知识。列宁指出,共产主义者应该“随时进行宣传,保卫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人阶级精神与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质是一致的。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回避资本主义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这一必然结果,从而对现实进行了非科学的、扭曲的反映。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粗略分析表明,这种见解仍然是正确的。指导政府政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是无法预测资本主义危机,这是由于他们无法或拒绝承认马克思很久以前就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列宁认为,小资产阶级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经济地位的实质使其“动摇于资本和劳动之间”,这个阶级中的许多人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的表象,看到其剥削本质。在沙皇俄国建立国家杜马期间,列宁有机会揭露这种限制作用。小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Cadet Party)在代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宣称,杜马将保障人民的权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杜马由贵族、地主和沙皇统治,是一个非民主的骗局。它几乎没有赋予民众权力。因此,列宁将立宪民主党描述为“抱立宪幻想的党。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不可能了解‘立宪的实质’。小资产者总是惯于把纸上的空谈当成事情的本质”。如今,中产阶级政党也宣扬自由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人民的统治,而客观上这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少数财阀的统治。小资产阶级政客把事情描绘得好像自由民主宪法中的人民主权概念就是现实。
列宁警告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常伪装成一门科学。例如,议员们不仅宣称杜马将授予民众权力,还“用包括‘科学的’研究、‘哲学上的’糊涂观念、政治上的(或政客的)卑鄙行为以及‘书刊批评的’哀鸣(按别尔嘉耶夫方式)等等思想意识方面的大批货色,来论证、维护和证实这个策略”。今天,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可以利用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学学者来支持他们将资产阶级民主证伪为真正的民主。
列宁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不相容的,因为它们反对“革命斗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无条件地”革命性的,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辨析阶级社会矛盾,追溯阶级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展示了阶级社会的暂时性,凸显了阶级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为资本主义服务、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恰恰相反:任何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灵魂,都是彻头彻尾的生意人的灵魂;他考虑的不是消灭反动派和“巡官”的力量,而是尽快地同巡官勾结起来,以便收买、笼络、软化他们。
然后,列宁再次警告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偶尔会伪装成一股革命力量。事实上,资产阶级思想家越支持反动势力,他们就越倾向于把自己描绘成进步主义者。列宁在与沙皇主义的斗争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可见,党的名称绝不像乍一看来所想的那样是一种偶然性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有时名称过于刺耳和矫饰,倒会暴露出党的全部纲领和全部策略的严重内在缺陷。大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愈深切地感到自己对君主制的忠诚,他就愈大声地对天发誓,要大家都相信他是奉行民主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愈明显地反映出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可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争取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他就愈热烈地吹捧“社会革命”党;其实,这个党的社会主义根本没有革命性,而它的革命性又和社会主义毫不相干,这一点已正确地指出过了。最后,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只好称自己是(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这样做过)“人民党”了。这样,阶级利益是怎样打着政治招牌改头换面的,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全貌了。
而今天,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保守的辩护者也认为自己是劳动群众和民主的最热心的支持者。许多商业领袖、学者和政治家都是这样行事的。工人阶级只要听从列宁的话,就能学会识破这些骗局。
二、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
列宁对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作用提供了关键洞见。在《怎么办?》一书中,他解释道,“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济剥削迫使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另一个原因是, “社会主义理论比其他一切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地指明了工人阶级受苦的原因,因此工人也就很容易领会这个理论”。这解释了为什么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构成比重很高。因此,当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时,“最流行的(而且时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复活起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却自发地而又最猖狂地迫使工人接受它”。充其量,工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出工会意识。他们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更好的工作条件而奋斗,但他们不会为社会主义而奋斗,至少在中短期是这样。因此,“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以及“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的影响”。
列宁对“自发性崇拜”的批判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列宁时代,崇拜自发性的“经济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工人将纯粹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发展出社会主义意识,因而不需要政治干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客观矛盾会自动产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观念,因此他们反对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文化教育。然而事实正如列宁的预言,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太过强大,工人阶级从来就没有纯粹由于经济矛盾而发展出社会主义意识。当代经济自由主义将西方工人阶级缺乏革命意识的事实,错误地指认为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证据。必须指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缺乏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条件,也是在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力量的强大,以及工人组织的软弱。
在论证先锋队可以带领工人走向社会主义时,列宁拒绝了宿命论的学说,“思想家(即自觉的领导者)不能使运动脱离由环境和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道路”。宿命论忽略了“一个起码的真理:自觉性是参加这种相互作用和这种决定的”。在他看来,唯意志论和宿命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列宁的观点是,意识形态可以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内催化或减缓阶级斗争。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意识形态可以拖延向封建主义的过渡,但不能阻止它。同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斗争,尽管它不能“创造”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使工人减轻痛苦,列宁认为先锋队必须帮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如果社会主义运动要“赶快成长起来,它正应当采取不肯容忍的态度来对待那些用崇拜自发性阻碍运动发展的人”。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众无产阶级运动在没有政治组织教育他们的情况下支持社会主义。工人阶级面临着帝国主义及其庞大的政府和宣传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思想对许多工人来说是陌生的。一个先锋队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带到前进的道路上来。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一直脱离共产党,他们认为这在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是不必要的。然而,现代群众运动需要有效的意识形态指导和组织领导,而政党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如果政党不能提供意识形态指导和组织领导,群众运动将无法促进持久的根本性变革。
由于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非无产阶级的根源,列宁认为,反对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应该由工人阶级领导,一旦社会主义理论兴起,工人自己就应该带头,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列宁支持德国制革师、自学成才的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gen)成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列宁承认狄慈根在独立推进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阶级性方面取得的成就。然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像狄慈根这样的工人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是以工人的身份来参加,而是以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身份……换句话说,只有当他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并把它向前推进的时候,他们才能在相应的程度上参加这一工作。
要想让更多的工人成为理论家,就必须增强他们的阶级意识,反对精英主义的观点,即“使他们不要自己局限于阅读被人为地缩小了的‘工人读物’”。
列宁的意识形态发展了一种面向群众自主活动的“操作性”意识形态理论。无论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还是之后,这种取向都在列宁的理论和实践中占主导地位。例如,1919年,苏俄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写信给他,抱怨政府监禁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在浪费他们的才能。列宁并不信服:
工农的知识人才正在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帮凶即那些自诩为民族的大脑的知识分子、资本的奴仆的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而那些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大脑,而是……
归根结底,列宁认为思想斗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胜利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既然观念反映了经济基础,那么摧毁反动思想就需要改造这个基础。因此,彻底摧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摧毁孕育它的物质力量。列宁在他的宗教批判中表达了这一点,这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呼应:同宗教作斗争不应该局限于抽象的思想宣传,不能把它归结为这样的宣传;而应该把这一斗争同目的在于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忘记了这一事实。通过脱离共产党的组织,他们放弃了政治激进主义和工人阶级运动,同时退回到隐秘的学术辩论中。这种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做法,危害了社会主义事业。
三、列宁的意识形态斗争原则
在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列宁确定了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几个原则,作为更广泛的阶级斗争的组成部分。
(一)采用阶级分析法
核心原则是阶级分析。“自然,我们拿来作为根据的,不应当是某些个人或团体,而只能是对各社会流派的阶级内容的分析,是从思想政治上对它们主要的根本的原则进行的研究。”阶级分析必须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基础,因为: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穿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象,揭露他们的阶级本质。
这一原则在今天仍然特别重要。自西方身份政治兴起以来,许多人将“种族或性别不平等视为不平等的主要形式,他们这样做的关键意识形态贡献是促进阶级关系的持续存在,而阶级关系是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因此,身份政治就是资产阶级政治。与列宁一样,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强调阶级在反对压迫方面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要捍卫工人阶级的各种利益。
列宁还提醒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往往表现为“客观”“普遍”“常识”或“公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揭示其潜在的阶级实质,“不管它披着怎样时髦而华丽的外衣”。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公开宣布自己的阶级立场,这种立场不是表达“人类”“人民”或其他一些无意义的抽象,而是表达工人阶级和所有被帝国主义压迫的人的立场。
在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内容时,列宁认为没有必要强调支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的社会背景或隶属关系。谁捍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问题,不如谁受益的问题重要。在英国,庸俗左派喜欢强调执政的资产阶级保守党中亲资本主义政客的特权地位和资产阶级出身。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尽管许多保守党人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也有一些人出身于工人阶级。反之亦然,也有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主义者。这里的重点是,一个人的阶级出身并不能决定他们的意识形态,因此,左派应该停止通过参考他们的阶级出身来判断一个人的阶级立场的做法。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一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阶级出身,但他们要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负责。
在这方面,阶级分析法也要求社会主义者警惕那些声称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说法可能是没有根据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许多自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意图是诚实的,但客观上支持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系统地揭露伪装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托洛茨基主义(Trotskyism)是当代一个突出的例子,这种意识形态在中产阶级学者中有很大的影响。尽管托洛茨基主义者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但他们比资产阶级思想家更坚决地诋毁社会主义执政的成就。必须指出的是,托洛茨基主义本身从未在世界任何地方推翻资本主义。这一事实是对托洛茨基主义作为虚假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极谴责。就像列宁时代一样,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勇敢地揭露托洛茨基主义的本质:穿着社会主义长袍的反共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以同样的批判态度对待其他虚假的社会主义倾向,包括无政府主义、改革主义和修正主义。
(二)识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源
仅仅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必须剖析它们的根本。像所有观念一样,资本主义观念不是从抽象的思考中产生的,而是源于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辨析这一基础并追溯其发展,可以阐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兴起、衰落和解体。正如列宁在其批判俄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潮流的民粹主义中所解释的那样:如果我在批评“人民之友”的观点时,只是把他们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加以对照,那就背离了唯物主义的方法。所以还必须把“民粹主义”思想说清楚,指明这种思想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还必须追溯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先驱。当列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支持战争的社会主义情结的兴起时,他认为必须找出这种“社会民族主义”(social nationalism)是何时出现、如何成熟的,以及是什么赋予了它意义和力量。那些忽视这些问题的人误解了社会民族主义;并且“当然也就根本不可能同它‘划清思想界限’”。研究过这些问题的列宁指出,“社会民族主义是从机会主义里面生长起来的,正是机会主义给了它力量”,两者是“同一种思潮”。通过表明一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对它们的起源、前提和未来发展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当代的一个例子是交叉性,这是一种多种重叠压迫形式的意识形态,没有一种形式具有因果性的首要地位。交叉性鼓励个人基于重叠的压迫形成身份群体,是身份政治的产物,这些都忽视了压迫的阶级根源,都助长了分裂和统治工人阶级的政治策略。
(三)区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所歪曲的社会现象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被其扭曲了的社会现象,两者并不一致。因此,必须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其所歪曲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应该把实际斗争的这个经济基础同它在各阶级代表的纲领、声明、要求和理论中的思想政治反映作一对照”。列宁在考察马克思对土地问题的分析时,论证了这一原则的价值。19世纪40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海尔曼·克利盖(Hermann Kriege)认为,美国土地改革运动可以将美国资本主义土地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平分”运动。相比之下,马克思认为改革并未阻止而是促进了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在于,改革者追求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农民之间的土地分割,这一举措将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马克思对克利盖说,你梦想通过这个运动达到的目的是达不到的,——结果不是友爱,而是小资产阶级的孤立;不是农民的份地不可割让,而是土地卷入商业周转……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认为克利盖犯了两个错误。他误解了美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并错误地把一场“小资产阶级运动”描述为一场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虽然对这个运动的思想外衣的荒谬性加以无情的讥笑,但他力求以冷静的唯物主义态度来确定这个运动的真正的历史内容,确定那些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梦想和理论为转移,而是由于客观条件必然会产生的这一运动的结果。
在确定了美国农业改革运动的“真正的历史内容”后,马克思支持它,尽管原因与克利盖不同。马克思的逻辑是,通过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克利盖极力避免的必要的经济发展——改革将有助于为共产主义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早在马克思刚刚从事写作时,就善于从运动的表面华丽的思想外衣里抽出运动的实际进步内容”。列宁把马克思的分析运用到20世纪初沙俄的农民问题上。社会主义革命者将农民视为一股革命力量,认为它将结束沙皇封建主义,绕过资本主义,建立农业社会主义。列宁拒绝接受这种说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有经济条件排除了俄国跳过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二是相比于建立农业社会主义的小资产阶级乌托邦,农民对建立资本主义更感兴趣。尽管如此,列宁仍然力促社会主义者支持农民运动,但原因与社会主义革命者不同。通过支持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农民将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垫脚石。
(四)采用辩证方法
列宁主义的第四个思想斗争原则是辩证方法。辩证思维否定了所谓适用于所有时代和情境的普世真理的存在。其主要内容是,只有在特定的具体情况下,思想才是正确的。辩证方法要求战术灵活性,在理论和实践上反对教条主义。
这里的一个含义是,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很少是纯粹反动的。其中有些包含着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拯救和促进的、被遮蔽的社会主义成分。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推进了几位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工作,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没有拥抱社会主义。在为这一立场辩护时,列宁强调了恩格斯支持翻译18世纪末激进无神论文献,使其“在人民中间广泛传播”。恩格斯否定了因为它“过时、不科学、很幼稚等等”而对这一文献的压制,虽然18世纪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不是社会主义者,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形态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压制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这里的教益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继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科学的、解放性的思想见解,同时抛弃其伪科学的、反动的成分。这不等于以改良主义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相反,这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选择那些天生反对资本主义、包含社会主义萌芽的特定意识形态元素的过程。工会主义就是一个例子。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支持工会为工人阶级而斗争,但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拒绝工会主义关于工人应该只在资本主义下争取改革的意识形态观点。
辩证方法的第二个含义是,从长计议一种明显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观念。“‘社会主义是宗教’这一论点,对某些人来说,是从宗教转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方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离开社会主义而转到宗教的一种方式。”同样,越来越多的群众认为自由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财阀的统治,这会导致不同的人同时走向右翼和左翼。因此,尽管一种意识形态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是非社会主义的,但它可以为工人提供一个阶级意识的生成起点。
辩证方法的第三个含义是,在意识形态的具体情境中对其进行评价。今天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口号,明天可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一种赋予法国工人权力的策略,可能会加强英国的垄断。很少存在对任何阶层都普遍有益的主张。列宁在分析被压迫民族争取自决权的斗争时,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国家的解决策略。提出抽象口号会危害许多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需要和工人阶级的需要,调整他们的战略。无论何时何地,忽视给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都是无益的。例如,改革主义策略可能只会助长腐败独裁政权中的压迫,但它们可能会暂时帮助工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的斗争。
(五)永不妥协
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后一个原则是永不妥协。首先,必须坚持把工人阶级解放作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宗旨。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改变这一原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 ”。
左派应当更好地维护这一原则。在英国,工党是该国第一个大规模工人阶级政党。它最初在其宣言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承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党逐渐右转,在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领导下,它与资本主义保守党几乎没有区别。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很难扭转。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是一名左翼人士,在 2015—2020 年担任工党领袖期间,未能在工党内部复兴社会主义。工党的右倾对英国社会主义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公众支持的左翼政策,现在被广泛认为过于“激进”,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状况也不乐观。这一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在意识形态上作出让步,这些让步只会助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这一原则对执政的共产党和争夺权力的共产党一样有效。苏联社会主义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退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共产党领导层向修正主义作出了让步,修正主义是一种反动的意识形态,它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从而削弱了社会主义,加强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使资本主义达到了顶峰。执政的共产党应该听从列宁的建议,像那些在资本主义下运作的政党一样,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毫不容忍。
四、结论
本文着重论述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列宁的见解在2024年就像他在1924年逝世时一样充满生命力。“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列宁]并没有像人们经常声称的那样扭曲或抛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而是深入到了它的核心,并为其应用提供了典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值得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一起被深入研究。
在身份政治试图淹没阶级斗争的今天,列宁对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强调仍然至关重要。列宁提倡把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斗争的宝贵武器,这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坚定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列宁的思想斗争原则提供了对抗和战胜资产阶级思想的强大工具。
本文参考文献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订阅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