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le Talk | 蔡滨荟:发现城市的柔软

文摘   2024-06-19 20:12   上海  








🌳


A: Artisle   |   C:蔡滨荟



A: 欢迎蔡蔡来到Artisle做客!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吗?



C: 哈咯,我是蔡蔡,蔡滨荟,现工作生活在成都,是一个视觉设计师/艺术家/观察者/手工艺人(^_^)v。


喜欢用物理材料来创作和开发新的视觉语言,作品包括创意实践、互动装置、手工装帧书籍等。



“蔡滨荟:日常实验展览现场图(Paral,2023),摄影:葛睿璟





A: 你近期在长沙的驻地项目【xiangxiang巷】和食物、生活方式相关。可以聊聊你的创作动机与理念吗?



C: 【xiangxiang巷】是我和长沙@hā空间一起发起的一个关于食物的项目。


儿时的记忆中,每到饭点,我就会就坐在小凳子上,用一个更高的凳子当我的“饭桌”,面对着老家的院坝,看着来来往往忙活着的大人,自己乖乖享受食物;再长大一些,开始和家里人一起坐在大方桌上吃饭,当时坐的是两人一起坐的长板凳,每次有人起身盛饭,总会提醒另一个人,“坐好哈”;再后来出去生活工作,每逢过节放假,家里总会用一桌丰盛的饭菜,来迎接回老家的亲人朋友……这些共同享用食物的记忆是我这次项目最开始的出发点——用关于食物的回忆和食物相关的作品去串联。刚好@hā空间也在一个老社区里,所以就很合适。



《小竹凳》综合材料,24 x 28 x 23 cm,2024(“xiangxiang巷”展览作品,@hā空间)



这次的长沙驻留,前期我们对外招募了长沙本地的几户人家,他们带我们逛市场,回家炒菜做饭,一起吃本地食物。中期在空间里组织了几次工坊互动,最后会在6月21日有个最终的展览呈现。整个过程感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感受到家庭厨房的风格迥异。但因为食物,让我们能快速的有一个连接。



“xiangxiang巷”活动现场图(@hā空间,2024),摄影:阿猪



“xiangxiang巷”项目展览会在6月22号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项目的最终呈现,我会用作品打造一个创作和共同分享食物的空间,像一个乐园。



“xiangxiang巷”现场图@hā空间,2024),摄影:caicai



关于食物的“xiangxiang巷”是我在2023年初就已经埋下种子的项目,也很开心找到一拍即合的小伙伴去共同完成它。喜欢叠在一起的项目名字,很可爱也有趣。从2022年的“吱吱织”到2023的“数数树”,“xiangxiang巷”是又一个角度的城市观察。



“吱吱织”窗户项目展览现场卡斯普多特楼梯间,2022),

摄影:葛睿璟





A: 你最近的展览大多和空间环境、城市观察相关,可以和我们聊一聊吗?



C: 关于城市观察的实践其实从2018年就开始了,当时还在伦敦,因为对环境的好奇、缺乏归属感,我开始行走在城市之间观察我所生活的地方。


“Everything around us could be beautiful, we just need an eye on it.”


展览期间一个朋友看了我的作品说的这句话让我特别触动。所以通过观察和感受身边的环境,让我和这个城市有了更多的连接。



《A Landscape in A Landscape》,木、欧根纱、文字喷绘,

尺寸可变,2019



2022年在天目里美术馆驻地期间,通过城市观察,我发现和感受到了城市的“柔软”。所以诞生了“柔软生长”项目。将观察到的城市柔软,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和大众互动。



“柔软生长”作品公共艺术互动装置部分(天目里美术馆驻地项目,

本地魅力,2022)



2023年柔软生长来到成都,这次把观察重点放在了城市的行道树上,通过对树和人的观察,创作出一系列的作品,展览叫“数数树”,也想表达、关注那些身边容易被忽视的美好。



《她》麻绳编织、刺绣,35 x 46cm,2023

《树枝肖像》局部,综合材料编织缝纫,尺寸可变,2023





A: 可否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通常使用的媒介、作品风格、色彩、形式)?基于你的经验,你通常如何选择媒介,不同的媒介会如何影响你的创作过程?



C: 我的创作会用到不同的材料,也会用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想要尽量做到环保可持续。因为很注重感官的体验,再加上表达的内容同周边的环境和人的关系相关,所以会用到很多“有温度”的材料,像是纸、布、线、木头等。



《随机线索》184cm*73cm, 混合材料,2022天目里美术馆驻地展览,本地魅力)



最近的创作中手工编织和缝纫会用的比较多,我发现材料的相互组合会产生很多有趣的反应,编织和缝纫刚好可以很包容,组合各种材料。



“蔡滨荟:日常实验展览现场图(Paral,2023),摄影:葛睿璟





A: 你的作品里包括很多的字体设计。可以聊聊你通常如何通过抽象与具象的符号与图形来传递你的作品理念吗?



C: 字体设计是从研究生期间开始的,受到当时出现在身边空间的各种文字影响,别人在画草图时,我就在想怎么让字体字形在空间中被拆解。因为喜欢物理材料给我的启发,所以想用轻松的方式去玩字体字形。于是就有了《A Circle》这个作品,让大家在一个木制的框架结构中去分解和重组字体字形。



《A Circle》MDF镭切,尺寸可变,定格动画 时长:2:30,2019

《A Circle》参展观众互动现场(Type Singularity,伦敦,2019)



毕业后依然抱着一个轻松的心态,想说用小孩搭积木的感觉去创造字体字形,所以在空闲时间就用蜡笔去涂画,后来整理出了《From A to Z Family》2021,这次“xiangxiang巷”的字体设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用食物替换了一些部件组合出来的。



《From A to Z 》海报,2021,摄影:Koin

“xiangxiang巷”字体设计,2024




我喜欢严谨优美的字体设计作品,但是在我的创作架构中,更喜欢将物理世界的元素当作“玩具”去实验,所以就有了这一系列跳脱出规则的字体作品出现。因为想把这个创作形式进行延伸,我也有做过一些线下字体游戏的工作坊,让大家用物理材料在玩耍的过程中构建新的字体字形。



“字体游戏“工作坊现场图天目里美术馆,2021)





A: 在RCA的求学经历给你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C: 我感觉影响还是挺大的,当时第一学期我报名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程,每周一个brief地去表达。在过程当中,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表达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我开始接触不同的材料,开始去观察生活当中那些影响我感官、情绪的因素和环境。开始真正的和周围的环境有了感受和对话。也学会了去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想法和思考模式。好像变得更宽广了。



课程期间和伦敦本地社区进行的一次艺术实践活动,伦敦,2018





A: 是否有对你的创作影响比较深刻的艺术家或设计师?



C: 很喜欢James Turrell,尤其喜欢他的sky space,还有Olafur Eliasson,他的作品the weather project,喜欢他们通过作品让参与者和空间有着自然的互动。那种用作品自身的语言将人与空间连接起来的神秘力量哈哈。


在我的作品中,也会邀请参与者与作品空间产生互动,这是我想要表达的语言之一。



“柔软生长”作品展览现场图(天目里美术馆驻地项目,

本地魅力,2022)



最近几年因为接触到很多柔软的材料,Sheila Hicks和Louise Bourgeois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两位艺术家。尤其是Louise Bourgeois的Ode a la Bièvre,之前在做关于艺术书的调研学习中就看过这件作品,现在再次看到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





A: 下一步的计划是?



C: 最近学习了玻璃,喜欢玻璃的材料的质感和可能性,之后可能想要结合玻璃和我现在使用的材料去做一些作品。


其实我还做书,说起我的艺术书,也是互动的为主:之前做了一本《lost gloves》,邀请阅读者去发现书中丢失的手套;去年和朋友一起做了一本关于城市当中的树的立体互动的小书《格子里的树》,也是设置场景让读者去翻阅互动。所以接下来还会继续做书,慢慢地做。



《Lost Gloves》,2020

《格子里的树》collabrate with Ying Wang,2023








感谢蔡滨荟的受访

🌟









artisle艺术岛屿
Art dwells on this isl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