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对一段影像bootleg式的解构到愈发精炼的视觉语言,徐浩洋在北京叁拾空间的首次个人展览“热天午后“逐渐抽离出对原始电影图像的依赖,将作品的叙事从画布内转移至画布外,在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名字之间的隐形的空间中埋下一条可被自由解读的叙事暗线。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徐浩洋选择继续对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以他在学院派背景下磨练出的精进的绘画技巧,去用这传统的媒介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捕捉当代社会下人性与情感中的灰色地带。
Call Her Moonchild, 布面丙烯, 50x90cm, 2024
从作品中的画面到对作品的命名,徐浩洋的艺术中充斥着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的存在。他的个人首展名“热天午后”取自于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在1975年所执导的犯罪剧情同名电影。故事都发生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但主题和内容就不尽相同,每件作品都定格于某一瞬间或是一个镜头,在朦胧的光感下表现出独属于他的氤氲的夏日午后。而英文名Summer Blue则展现夏日下的明媚蓝天、海浪,以及忧郁和缱绻。
热天午后展览现场,叁拾空间,2024
徐浩洋的青春时代深受影像文化的浸染,伴随中国盗版录像的兴盛时期。从电影、漫画到杂志,他在影像的世界中沉浸自得,这些影像大多源自街头音像店,充满了90、00后一代熟悉的记忆,其中不乏来自盗版小摊的粗制影像——数部影片压制在同一光碟上,封面上拼贴满了各种电影角色,这种视觉的混杂令少年徐浩洋着迷。这样广泛存在于大众视野里的山寨文化,以一种bootleg式的方式解构了原本影像,体现出赝本对原本的解构,这使他初步体会到影像创作的多元性。在音乐上,他则偏爱各种摇滚乐,在濡湿的夏日荡漾于心神的颤动中。
热天午后展览现场,叁拾空间,2024
相较于过往以一种B级片的感觉直接地调侃和山寨各种电影,如今电影等流行文化已然有机地成为了他的艺术创作中的元素,而占据中心的则变成对自身反应的观察与反思。作品 阿珍、香江暖流 则是特定流行文化产物的集合意象。充满暗示性的画面融合了无数的港片记忆,无数被叫做“阿珍”的女性,同时也暗指主演过许多B级片的港星李丽珍。阿珍作为一个被凝视的对象,被聚焦于她的腰与臀,她穿着白色纱质内裤的身体显出一种纯真的情色,并不指向任何实体,而只是某种涌起的回忆,陌生、神秘且模糊。香江暖流 的闪耀的暖金色薄纱覆盖的画布直接带人回到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香江的水波摇动中泛出一张女人的妩媚剪影,让人依稀能听到徐小凤的歌声。艺术家以非常典型的意象的集合来提炼一种源自于流行文化的整体记忆,让电影、音乐融为一体带来通感式的审美体验。
香江暖流, 布面丙烯, 24x30cm, 2024
徐浩洋也尝试创作以电影、音乐的氛围而非特定情节、画面为灵感的更加抽离的作品。脸红的思春期 将清新流行的音乐提取成暧昧的嫣粉、淡紫与嫩绿色,展现一位少女沐浴着阳光与水珠的自然模样。春假 与金色池塘 也与同名电影没有直接的关联,仅是其氛围与色调和艺术家所描绘的场景相契合,如今的电影、音乐已经成为徐浩洋创作的养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他,开发他对自身情感、欲望、处境的探索。
春假, 60x90cm, 布⾯丙烯, 2024
金色池塘, 33x33cm, 布⾯丙烯, 2024
早期作品 偷窥狂 和 我知道你去年做了什么 把侯麦的经典场面截图改造成充满冲击的偷情场面,其中是毫不掩饰的亵渎并内含一种强烈、横冲直撞的欲望。而在转为用更意识流的方法来引用流行文化经典后,徐浩洋作品中裹挟的人性的欲望也“收敛”起来,变得暗流涌动,例如 Maneater 这样的作品在那微妙的鼻血滴落瞬间的停顿和远处女性模糊的肉体下呼之欲出的张力。
我知道你去年秋天做了什么, 115x90cm, 布面丙烯, 2022
Maneater, 70x65cm, 布⾯丙烯, 2024
使用小尺幅的画布创作,徐浩洋以一种镜头语言的意识用限制的视角去捕捉身体的局部,将它们放大描绘。一支手、背对的臀部、看不清五官的侧影、鼻血流下的下颌、蜷缩的双脚——身体的细节语言比完整的人像更具故事感也更有真实的张力。一些在完整的画面中会被人刻意隐藏、忽略的真实的姿态与表现占据中心,也正像艺术家所认为的那样更具“人味”。观者得以窥视在特定场景下定格在那一瞬间的身体的局部,品味限制的构图内隐秘的、私人化的情感。不完整的画面引人遐思,徐浩洋放弃了更全面的表现和对原始素材(电影、音乐)叙事的依赖,以画布外留出的想象空间为引,衍生出观看的通感,让叙事以暗线的形式交织在不同作品中。
如浴爱河, 110x90cm, 布⾯丙烯, 2024
徐浩洋的学院派背景带给他非常扎实、极度细致的技巧,对不同色块最细枝末节的微妙变化与过渡的把控尤为成熟。“热天午后”系列以同样一种沐浴在夏日的氤氲下的瞬间而统一,如今的艺术家沉浸于画面的整体色调,让每幅画布上的色彩都愈发柔和,一切都笼罩在不真切的胶片一般的滤镜中。这种滤镜来自于一种不自然的光感,在发丝与玻璃杯上映出海面般的波光粼粼,却又被整体的灰色调调和变得朦胧。在徐浩洋的画笔下,布料与皮肤,人体与物体,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暧昧,往往以细微的灰色来勾勒出边缘,它有时是阴影的暗灰,有时在光晕下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将界限不断延伸直至彼此交融,如同人性与情感中的灰色地带。
头发就是这样被吹乱的啊, 60x60cm, 布⾯丙烯, 2023
Blond man, 110x80cm, 布⾯丙烯, 2023
徐浩洋希望画面中“饱含鲜活的力量和长久的韵味”,是值得反复体味咂摸的。这样的余味似乎就留在他的作品的那种游离与交融中,让画面及其产生的情感与人性上的表露都停留在不确定的灰色地带。艺术家所期待的那种余味不免让人想起艺术品的“aura”(灵韵),而提出这一概念的本雅明认为这样的灵韵是从有距离的审美体验中产生的。
迈克尔的⽩癜⻛, 120x130cm, 布⾯丙烯, 2023
在大众媒体已然将距离消解的当下,徐浩洋以学院派熏陶出的足够经典的风格与技巧回到视觉体验本身,似乎带回了那样的灵韵。本雅明心中的灵韵就如“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观者审视下的徐浩洋的画作有着类似的在距离的作用下对远处“山脉”轮廓和对头顶“树枝”的模糊感。在“热天午后”系列里,画布内界限模糊的色彩、光晕与内在表达隔离出有距离的审美体验,让处于灰色地带中的朦胧美散发出“灵韵”,而不同画作并置在同一空间内带出的隐约的叙事暗线更是延长着艺术的“余味”。
热天午后展览现场,叁拾空间,2024
徐浩洋所选择的具象且现实的表现形式如何继续保持相关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数字化的时代与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不再通过写生的方法去创作,年轻的艺术家选取影像(截图、照片等)这些网络与荧屏上的内容来作为创作的现实依据和素材来源。从在海边席地而坐的一家人到在床头穿着睡衣背对观众的女性,徐浩洋选取进行描绘的日常景象来自于碎片化的瞬间,以及他日常记录的影像片段。将这些影像化的日常变成一个视觉经验转化为自身独特的表达语言,在其中他的创作充满着收集、选取、表现等过程,而非单纯的影像的重现。在这个视角下的具象表现的画作间离了被复制的原本与描绘的摹本,也许看似逼真,但其艺术追求的并非找寻事物和现象的意义,而仅仅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处于中间的游离状态,难以定义、荒诞不经。
比海更深, 110x110cm, 布⾯丙烯, 2023
Sleep Like a Pillow, 125x125cm, 布⾯丙烯, 2024
可以说,徐浩洋的创作总是在人、事、物的游离中,从影像的解构到个人的表现,在画面内外交织的叙事,勾画出抽离现实但又反映真实的人性与情感的景象。他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对视觉的凝练,在静态的画布上显现出流动的印象,亦真亦幻,让所有的张力都静静流淌在悬置的灰色地带中,留给观者自己去回味。
文/Stef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