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28岁,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好难啊!

文化   情感   2024-08-07 20:08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查收【个人成长+情感故事+自媒体写作】干货

大家好,我是秦尹,8月第7篇更文,感谢有你。

陪伴90后童年的一部神剧《隋唐英雄传》,相信不少人都看过,剧中有一个人物叫罗成。


我母亲对罗成特别赞赏,小时候常常一边看电视,一边给我讲罗成的事迹,具体的故事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母亲当时语重心长对我说:


“我儿长大后要做罗成那样的男子!”


她那饱含希冀的目光,和聂远饰演的罗成那玉面寒枪,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深深镌刻在我脑海当中。


直到今天,我仍将其视作人格偶像,尽管现在的我清楚的知道,我无论如何都成为不了罗成那样的英雄。


我也不想成为罗成,因为他死得太早,而且很惨。


和母亲相比,父亲对我的期许就要务实多了,他希望我将来要么当兵,要么读书出来做官。


想要我当兵,因为这是他人生的遗憾,他年轻时差一点就从军入伍。


想要我做官,因为门衰祚薄,时常遭他人欺压,做了官就无人敢惹。


可我对这两个都无感,我读书的志向,是张载刻在历史上的22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眨眼十数年过去了,当我站在28岁的人生节点回望过去,陡然发现,无论是母亲对我的期许,还是父亲对我的期许,包括我对自己期许,都没能实现。


28岁的我,时常叹息,小青曾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老叹气?


我回答:哀人生之多艰,叹活成理想中的样子好难!

01、沉重的期许: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


不少中国孩子的一生,是在完成父母未竟的志向,终其一生,都活在父母的影子里。


在这一点,中国父母的执念深到可怕,他们不知道“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的道理,即便他们知道,他们仍要执拗地改造孩子,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人生,也要完成这项追求。


牛不喝水,硬要掰牛角,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02、选择性鼓励:父母亲手扼杀了天才


选择性鼓励,是中国父母的拿手好戏。


孩子只有遵循父母制定的目标,按照父母制定的达成路径取得成绩,才配得到他们的赞许。


凡事超出这个范围,即便做的再好,在他们眼里也是不学无术。


他们企图在左右孩子人生的过程中享受缺失的掌控感和获得感,这本身就是把孩子当做提线木偶操控的表现。


很多孩子的天赋由此被扼杀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即便做的再好,也只能从父母的眼中看到失望。

03、被扭曲概念:爱和责任不是一回事


中国的父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手里拿着棍棒,一类眼里常含泪水。


而且他们经常会在这种角色间来回切换,当他们发现棍棒无效时,就该上演苦情戏了。


屈辱牺牲,一桩一件,如数家珍,涕泗横流,这一套下来,心肠再硬的孩子也得缴械投降,自动戴上沉重的负罪枷锁。


可孩子从没要求父母这样做,孩子要的只是自由快乐,而不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和修剪。


父母更不必把自己血淋淋的人生摆在孩子面前,然后说道:“看,一切都是为了你!”


责任产生爱,而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04、与其树立目标,不如成为目标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得惊人,他们或许不懂“见贤思齐”是什么意思,但在这方面他们做的往往比成年人更好。


我特别讨厌有的父母一边教育孩子要多阅读多看书,结果自己整天抱着手机打游戏刷视频,这种教育方式,可笑又低效。


与其给孩子树立目标,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目标,成为孩子的楷模,只要父母能做到这点,那么孩子自然会跟上你,说不定很快超越你。


要想榜样的力量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尽可能真实。


写在最后:


虽然我现在没有完全摆脱父母为我标注的那些人生理想的影响,但我已经拥有了觉醒意识,并且一步步去实现。


现在的我,不会轻易被打乱人生节奏,每一步都走在自己舒服的步点上,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我爸前两天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希望他看到这篇文章后,能意识自己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大人了。


以上,与你共勉。




往期推荐:

28岁,专科学历,可把我熬死了!
96 年,28 岁的人生到底有多无力?
96年,28岁,出生在没有托举的家庭,简直太要命了!
28岁专科毕业,替你试过了,花一年时间真的可以改变自己!

作者简介:

秦尹,一个靠写作即将实现人生逆袭的95后农村青年,喜欢读书写作、睡觉吃饭,最大理想:站着挣钱。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找我玩

秦尹
分享读书感悟,也记录世间百态; 秦尹是我,闻凉也是我; 人生理想: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
 最新文章